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推介“数学”网友的科学研究“老鼠钻迷宫”理论

洣崽

  
         人们一般认为,想要成功、做出巨大成就、特别是想要发明创造攀登科技高峰的,肯定需要智力超群的人,因此有必要通过高考方式把这些智力超强的人选拔出来,从事科技研究……但,果真如此吗?
         这里转载人民网“数学”网友的“老鼠钻迷宫”理论:
         “搞科研是需要特聪明的人吗?可能是错的。科学是什么?我有过一个精确的定义,那就是,科学是老鼠钻迷宫,而且基本上没有一定之规,因此往往是傻子,才会有这种机会,因为他傻,所以提的问题聪明人都觉得可笑,他硬是要往不可能钻通的地方去钻牛角尖,结果反而能够成事。一万个傻子到处乱钻一通,当然肯定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是钻不通的,但是就有机会有一个傻子钻通了。”
         我国当前的做法相当于,对每只老鼠长期训练和选拔,把大多数淘汰后,筛选出几只貌似最优秀、最出类拔萃的,希望这几只老鼠担当探索迷宫的责任;但是长期冗繁和苛刻的“选拔”折腾早已经使它们失去好奇、身心俱疲、心生厌倦、耗竭后劲,而且在选拔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功已经让它们有了过小资生活的资本,它们对探索迷宫已经兴味索然、兴趣不再。这种方式可称“精英路线”。
         大部分老鼠被淘汰,它们进迷宫的资格都没有;“选拔”进来的几只又懒洋洋、病蔫蔫。偌大的迷宫空荡荡,我们还多情地指望揭开科学的奥秘、攀登科技的高峰。
         把精力过度消耗在选拔上是重大的错误;合理的做法应当是,把亿万只老鼠,不管它聪明还是呆傻,统统引向需要探索的迷宫,引向生活体验、工作劳动、实践创造、科技发展的主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如果中国实行“精英路线”,不普遍发动群众而层层选拔“精英”、实行“精英”抗战和政府及军队的片面抗战、作茧自缚,抗日战争的结局恐怕堪忧;幸而以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中华民族实行的是群众路线、全民抗战、人民战争。
         67320130506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048.   《义务教育法》“不得开除”“不得体罚”条文是错误的  
    1049.   评义务教育法之学校“不得开除”学生  
    1050.   裁撤合并偏远基层小学,一项冷漠的错误之举  
    1051.   海南学校春游发生车祸,相应部门没有必要急于表白和撇清  
    1052.   “胁迫式英语教育”的糊涂者还有哪些疑惑,怂恿者维护者会有哪些表演?  
    1053.   建议英语在高考中既必考又选考  
            更多冷帖————
    1.   建党群服务中心,不如建民主生活微信工作群  
    2.   对比“支部建在连上”惊出一身冷汗  
    3.   对伪善和造作抿嘴一乐——就一个网上段子的述评  
    4.   “检举揭发”一词何以被污名化  
    5.   敢于、善于、高水平开展批评斗争  
    6.   提一个地方政府从银行贷款直接发给百姓的设想  
            其它更多帖————
    1.   建设“微信群式” 基层民主  
    2.   批评斗争,是老百姓的思想武器  
    3.   高考指挥棒乱指挥,把中小学基础教育带进了沟里  
    4.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谢幕,实践教育登台  
    5.   再说“湖南取消四大名校招收外地生”  
    6.   湖南取消四大名校招收外地生是正确的  
    7.   初中毕业生读高中读职校的分流做法是不对的  
    8.   盘点我国古代曾经深陷和当前陷入的误区  
    9.   把仇日当成爱国、以仇日情绪自得,是错误的  
    10.   英语高烧及其苛刻高考,对我国教育形成了严重的贻误和伤害  
    11.   闲扯,从古代“举孝廉”、当下考试制度,到实践选拔  
    12.   就业压力不能成为教育问题的借口和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