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养老金支出亮黄灯”是伪命题

洣崽

  
         “养老金支出亮黄灯”是伪命题,是耸人听闻,是某些集团为达到某些目的而故意炒作。
         居家过日子的人都知道,饭盆里的米饭、米缸里的大米、粮仓里的稻谷都是咱家的,饭盆里米饭没了,到米缸里盛米再煮就是;米缸里没米了,到粮仓挑两担稻谷碾来就是。而不会粮食满仓的时候却如同末日降临那样大呼小叫“米缸空了”。米缸空了就空了,有什么要紧,从仓里挑几担过来不就行了?
         为什么说我们国家“粮仓”是满满的?事实上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一个产品积压、库存严重、生产过剩的时代,有了充足的商品和服务的物质保障;政府通过财政收入、通过新增货币、通过土地出让,一年获得约35万亿元的天量收入。
         粮仓满满,而惊呼米缸空空,是幽默的。谁管的粮仓?你要独占粮仓、宁可粮食闲置浪费,也不让人民享用吗?
         仓里的粮食,退休人是不是有权享用、该不该享用?诚然,现在仓里的粮食未必是退休人当年种下留到今天的;但种出这满仓粮食的稻种是他们留下的,种出满仓粮食的稻田是他们当年开垦出来的,他们无权享用,谁还有权享用?
         这道理,当局也不是不明白,比如,现在的养老金,其来源主要就不是当事人当年交纳的,而是拿现在上班族交纳的部分来支付已然退休的人们;相当于“打时间差”,相当于许多人前后站一列,每个人难以自己给自己捶背,于是你给他捶背,我给你捶背,后面的人又为我捶背……如此传递而已。这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办法。
         如果当前上班族交纳部分不足支付养老金,但国库充盈,且退休人员有权享有国库部分,为什么不调用国库部分却惊呼缺口、亮黄灯红灯呢?机灵到懂得打时间差,为什么又迷失空间感呢?
         67320170427
         网友答问——
         “依真246883”网友:“小康,中等收入的陷阱。”
         答:有些人士特别喜欢玩“中等收入的陷阱”这样朦胧不清的概念,一者推脱无能和无所作为的责任,二者忽悠天下,三者显示高深莫测。但觉悟的人民不信邪,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直指本质。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扯一扯“5C教育法则及核心素养”  
    2.   合格的教育应当知识和本领双修  
    3.   说一说“思想统一”  
    4.   分钱发钱补贴生育,“不误农时”  
    5.   是物质大于精神还是精神大于物质  
    6.   建议国家当机立断痛下血本——每生育一孩补贴30万  
            更多冷帖————
    1.   扯一扯“5C教育法则及核心素养”  
    2.   说一说“思想统一”  
    3.   合格的教育应当知识和本领双修  
    4.   是物质大于精神还是精神大于物质  
    5.   我国社会经济堵在央行“只进不出”聚敛性金融错误政策  
    6.   财政收紧是不懂经济、不懂政治的屎主意  
            其它更多帖————
    1.   如旭日穿透晨雾,社会主义要庄严绽放了(三)  
    2.   如旭日穿透晨雾,社会主义要庄严绽放了(二)  
    3.   如旭日穿透晨雾,社会主义要庄严绽放了(一)  
    4.   成功的社会主义社会,无产者和无产阶级将不复存在  
    5.   社会主义是我国宝贵厚重的政治资产  
    6.   打通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7.   公路系统是实行“公有”“共产”的经典模型  
    8.   个体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9.   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领域的基本原则  
    10.   论社会主义核心制度  
    11.   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性优越性、科学整合资本主义合理因素,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2.   话说“私企”“国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