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是时代的羞耻,是对宗旨、精神和道义的违背

洣崽

  
         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是时代的羞耻,是对宗旨、精神和道义的违背。
         不要“平均主义”;但把极端差距控制在1000倍以内是应该的、必要的、能做到的吧?我国家庭平均资产不到200万元吧?把顶端家庭资产封顶在其千倍,该知足了吧?万倍、几十万倍的差距,是对人类公平、正义、智慧的讽刺。超级巨富者,其资产的积累,主要不是因为其劳动、勤奋、贡献、与智慧,而是因为社会制度、社会规则的缺陷。我国设置个人资产、家庭资产的上限,是必要的。
         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的对天文数字的过度财富的占有,都是对社会其他成员的侵占;对超级富豪自身而言,不是祥瑞之兆,而意味着凶险。在国家未能制定科学、理智的资产封顶的社会制度情况下,很多超级富豪热心慈善和公益,主动将财富回馈社会,是明智的智慧的。        人是有弱点和偏执的,人们对财富的追逐也是这样。不是所有的富豪都那么理智、懂得知足知止;不少富豪如同上瘾一样陷入对财富的病态追逐不能自拔。国家设定资产的上限,是对财富者的真正爱护和帮助。相反,国家不设置资产的上限,既是对亿万百姓利益的违背,也是对超级财富拥有者的溺爱和不负责任,最终让他们面临凶险和危机。毛泽东、袁隆平等,以如此卓越的贡献,尚未索取超额财富;其他人士对社会小有贡献,而对设置1000倍于人均和家庭平均的资产上限,有什么委屈和好抱怨的呢?对亿万人民而言,这种上限的设定,抑制了超级富豪的无限膨胀和贪婪夺占,维护了自己的基本利益,又留有巨大发展空间而不至于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障碍。
         个人和家庭资产的过度膨胀,超过其正常所需;既侵占其他群众的利益,久而久之做大成势、尾大不掉,叫板和要挟政府,威胁公共利益,不是好事。
         是否应该设置个人和家庭资产的上限呢?如何设置呢?抗日战争用时十四年,解放战争用时三年,这样一项制度的建立,需要多少年呢?我国政府、执政党,代表谁的利益,为谁服务?经济的腐败还只是基础的初级的腐败,制度和政治的反动和变质才是最高端、最危险和最应该警惕的。
         67320150210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我国强调安检没什么不对;不要总想着替国家省钱  
    2.   歌曲《没出息》与“分钱发钱”思想的契合  
    3.   平稳和连续的智慧  
    4.   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难题与破解  
    5.   不抱幻想、不怨天尤人  
    6.   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下岗倒闭潮  
            更多冷帖————
    1.   我国强调安检没什么不对;不要总想着替国家省钱  
    2.   歌曲《没出息》与“分钱发钱”思想的契合  
    3.   不抱幻想、不怨天尤人  
    4.   平稳和连续的智慧  
    5.   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难题与破解  
    6.   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下岗倒闭潮  
            其它更多帖————
    1.   提一个高考改革的简单办法——  
    2.   大山孩子逆袭为航天员的事例,洗白不了我国教育客观存在的严重问题  
    3.   对“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领导讲话的述评  
    4.   不因人废言;一位贪官在法庭上说的话,直白、真实而有典型意义——  
    5.   “三权分立”与“支部建在连上”的比较  
    6.   阻断引发升学恶性竞争的两个根源  
    7.   我国两把刷子,西方国家只一把刷子……  
    8.   家庭、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公私关系解析与述评  
    9.   中国发展态势初步反映了公有制的优势——公有私有问题探析  
    10.   从朝鲜农村集体干农活视频到对“集体”“公有制”的探讨  
    11.   头痛挠头、脚痛跺脚,没有技术含量——教育部《…行动计划》述评  
    12.   “中国教育,到了重大改革的临界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