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关于“给百姓发钱”——这钱本来就是百姓该得的

洣崽

  
         感觉,给百姓发钱时代越来越近的节奏,为之欢呼。对于“给百姓发钱”,社会有必要整明白这么几件事:
         一,这钱是国家通过新增货币从百姓手上巧妙收割过去、本来就应该回馈百姓的,是百姓该得的、不是谁谁谁的私惠;
         二,向百姓发钱不是随心所欲的任性行为,而是根据社会财富存量和社会服务能力、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不是乱发的。国家新增货币,一是因为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二是在社会可承受的温和通胀范围内。百姓应当敏锐坦然理直气壮地要求和实现自己的应有权益;天与不取、反受其殃。
         三,不向百姓发钱,通胀也照样进行。国家新增货币是客观的事实,新增货币以后,总要发行出去,要么通过发钱、要么通过贷款投放出去。通过贷款投放出去,既增加了社会负债,又不免于通货膨胀。
         四,不向百姓发钱,一者经济淤塞阻滞运行不畅,二则经济浊流奔涌、失控无序、贪腐丛生。
         五,给百姓发钱,有先后轻重和方式方法的差别。无差别的全民发放是有益的,但不是最佳方式。首先应该发给最焦渴最无助最弱势的群体:全国的小孩学生老人病残失能和有孕及育婴期妇女等纯消费者群体;多年以后,当国家推行过饱和冗余就业、缩减法定周工作日和法定日工作时、实行带薪轮休、推进普遍就业时,再以补贴企业的方式把货币福利覆盖到劳动者上班族。
         六,给百姓发钱,不排斥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合理开支以提供公共服务。既反对那种否定公共开支而分光吃光的狭隘浅近思想,也反对公共开支过度膨胀而挤压和无视微观民生的片面做法,而应当公共开支和给百姓发钱二者兼顾。
         七,给百姓发钱,最能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先进性、最能凝神聚气把全体人民团结起来,促进社会良俗和思想道德文化的全方位进步。
         67320230614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小米加油、智驾加油  
    2.   基础教育之“杂”与后续教育之专精尖  
    3.   只能让鬼推磨、不能让鬼当家  
    4.   我对教育部的批评和跟群友的砥砺切磋  
    5.   优先级:基层民主>媒体监督>法治  
    6.   一剂药方  
            更多冷帖————
    1.   小米加油、智驾加油  
    2.   只能让鬼推磨、不能让鬼当家  
    3.   基础教育之“杂”与后续教育之专精尖  
    4.   我对教育部的批评和跟群友的砥砺切磋  
    5.   优先级:基层民主>媒体监督>法治  
    6.   当心报应  
            其它更多帖————
    1.   高度膨胀如火如荼炽热高烧,不是成功;学校教育要自觉收敛恪守本份,不要试图取代和包办其它教育  
    2.   基础教育不基础,是我国教育的大问题  
    3.   答“刺嫩芽”网友“(党)在企业就没领导一切,而是靠边站成了摆设和资本家的雇佣”  
    4.   “党是领导一切的” ,表达了共产党人的担当,为之点赞  
    5.   实行货币福利制度,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高度  
    6.   试着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辩证思想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   为“11.12”沅江悲剧愤怒声讨罪恶的高考制度!!!  
    8.   停留于对家长对家庭对学校的批评指责既是不够更是不公平的  
    9.   “11.12”沅江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10.   我国当前生产过剩的要害在哪里?  
    11.   “强调教育”“重视教育”“加强教育”貌似永远正确,但在错误方向上,只会令中国教育病症更重  
    12.   除了家庭层面的对孩子溺爱,最严重的是国家把对青少年的溺爱上升到法律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