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向百姓发钱

洣崽

  
         国家想要实现乡村振兴,愿望很好,还需要措施得力;其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国家应该向百姓实行货币福利,也就是向百姓发钱。
         国家凭什么向百姓发钱?
         因为国家近年每年新增货币一二十万亿到二十多万亿,如2022年一年新增28万亿,相当于一年从全国百姓每人手上平均收割一万多到两万元,国家通过新增货币像抽水机一样把社会财富抽走了。
         收割是正确的、抽走是正确的,但要合理返还和培育吧?收割而不合理返还,乡村就处在被榨取的状态,哪里能振兴?
         因此,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国家实行金融返还,即向百姓发钱。不要乱发、也无需多发,目前阶段,向全国的小孩学生老人病残失能和有孕及育婴期妇女这样的纯消费者群体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左右。这个群体就算8亿人,每人每月1000、一年1.2万,全国一年总共也才不到10万亿,只占割走二十多万亿的小部分。国家仍然还是留有很大余地的。
         发钱的好处,可不只限于领到钱那些人。撒一颗种子下去,不是收回一颗,而是收回来一堆;向百姓发钱,跟向土地播种一样,钱反复流转,带来的是多倍的产值和效益,又通过税收流回国库,国家一点也不亏。社会迟早会明白“发钱”的正当、必要和伟大意义。
         南方山青水秀、西北荒凉,不是因为什么南方人民勤劳聪明、西北老百姓懒惰愚昧,而是老天降水南方多得多、西北极少——造成的。同理,想要乡村振兴,就要让国家金融的雨露滋润乡村,也就是,国家应当向百姓实行货币福利,乡村得以雨露均沾。没有金融甘霖滋润的“乡村振兴”,更多的只会是一种做做姿态而没有什么实效最后不了了之的政治秀。
         乡村年复一年常态地得到金融雨露滋润,于是日益兴旺起来。这才是乡村振兴、国家振兴的大道。
         67320231116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346.   对北京中考改革方案说“呵呵”  
    347.   由恒大爆雷引出的对央行的批评和对国家金融政策及基层党组织危险倾向的批判  
    348.   央行应当给中央和地方政府分享金融收入、应当向百姓合理发钱  
    349.   净上缴数为负?对“各省市净上缴中央”数据的分析  
    350.   孩儿生病母心忧……  
    351.   再说每个孩子在成人之前应当学习几十门具体本领  

            更多新帖————
    1.   建党群服务中心,不如建民主生活微信工作群  
    2.   对比“支部建在连上”惊出一身冷汗  
    3.   对伪善和造作抿嘴一乐——就一个网上段子的述评  
    4.   “检举揭发”一词何以被污名化  
    5.   敢于、善于、高水平开展批评斗争  
    6.   就这些方面,严正批评国家和当局  
            更多冷帖————
    1.   建党群服务中心,不如建民主生活微信工作群  
    2.   对比“支部建在连上”惊出一身冷汗  
    3.   对伪善和造作抿嘴一乐——就一个网上段子的述评  
    4.   “检举揭发”一词何以被污名化  
    5.   敢于、善于、高水平开展批评斗争  
    6.   提一个地方政府从银行贷款直接发给百姓的设想  
            其它更多帖————
    1.   一个比方  
    2.   跳出平面思维,在高低两个层面精细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  
    3.   国家土地收入,既应当有出让配置时的一锤子收入,还应当有每年度的土地税  
    4.   “房屋产权70年到期后”的问题  
    5.   话说“强拆”,对于政府“强拆”,应当持理解、支持态度  
    6.   “四万亿土地出让金80%用于拆迁”不可理喻不能接受  
    7.   对土地续期的“无条件”“不需要补交费用”的解读是错误的或阴险的  
    8.   反对离散化碎片化不可逆永久瓜分国家资源的私有化倒退倾向  
    9.   “土地确权”在期限问题上闪烁其词、含糊不清,包含严重的危险倾向  
    10.   为什么“土地私有”浊流重新泛起?  
    11.   《物权法》中的与《宪法》相抵触的内容,应当被更正  
    12.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