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建议:生育一个孩子,国家补贴十五万

洣崽

  
         人口生产是国家最重要的生产,我国正面临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的严峻局面。及早采取合理有力的措施,是减轻和避免人口数量衰颓给国家社会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必要。建议国家生育一个孩子补贴十五万元,(当下价格;具体数字随每年通胀情况相应增长),以此科学而强力地扭转人口骤减态势,保证人口生产的平稳连续。
         当前年出生人口不到1000万,即使在国家强力补贴鼓励下达到一年出生人口2000万,向每个小孩补贴15万,国家为此一年开支也就3万亿;而国家一年通过新增货币收割二十七、八万亿,3万亿也只占其很小的部分。
         当下国家央行国库爆满,地方政府及社会和企业却普遍债台高筑因而贷款意愿不足、不愿接盘,货币发行借贷之路不通。国家金融滞胀,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顺时应势、以实行货币福利鼓励人口增长的方式发给百姓呢?一举多得地顺畅发行货币、促进经济增长、加强内循环,又合理鼓励生育、保障和促进我国人口生产的平稳连续。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生育孩子已经超越了家庭私事的层面而具有国家社会的意义,生育孩子既是家庭家族自己的私事,也是为国家为社会履行责任和义务。那么,国家就不应在生育方面装聋作哑或假意殷勤却实际无所作为,而应该积极担当。
         在重大和正确的事情上,不要吝惜、不要小家子气,不要以为给个仨瓜两枣、报销个千儿八百就能够打发了事,不要以为百姓不懂算账。不要以为一个小孩补贴15万是什么天大的数,其实远不够家庭把一个小孩抚养到大的实际成本,而只是对生育家庭的有限贴补;但15万还是足以对我国生育产生重大积极的影响。
         一切财富和服务都是百姓创造的。今日中国当代社会,因生育一个小孩而补贴15万,这钱不是国家对百姓的私惠,而是百姓应当享有的权益。
         想象一下,小孩一出生,国家每个月给婴孩2000、给母亲3000,一直补贴到孩子两岁半,即每月5000、连续补贴30个月——会对家庭、国家、社会、经济、士气民心、党政光荣,带来怎样的影响?
         67320240714


此帖获赞: 0        被踩: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对伪善和造作抿嘴一乐——就一个网上段子的述评  
    2.   “检举揭发”一词何以被污名化  
    3.   敢于、善于、高水平开展批评斗争  
    4.   就这些方面,严正批评国家和当局  
    5.   “美团、哈罗单车在郑州暂停运营”  
    6.   提一个地方政府从银行贷款直接发给百姓的设想  
            更多冷帖————
    1.   对伪善和造作抿嘴一乐——就一个网上段子的述评  
    2.   “检举揭发”一词何以被污名化  
    3.   敢于、善于、高水平开展批评斗争  
    4.   提一个地方政府从银行贷款直接发给百姓的设想  
    5.   就这些方面,严正批评国家和当局  
    6.   “美团、哈罗单车在郑州暂停运营”  
            其它更多帖————
    1.   社会主义者应当大气磅礴包容团结,当前办合作社办食堂不可取  
    2.   教育发展方向和社会根本出路  
    3.   “躺着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没钱花”,是社会发展方向和大势所趋  
    4.   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  
    5.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6.   应该是新媳妇怕公婆,而不是公婆怕新媳妇  
    7.   且不忙痛斥国民党军队的无能  
    8.   不管谁当家,还是要走群众路线  
    9.   倘能如此这般,“以人民为中心”就真正兑现了  
    10.   林毅夫老先生对消费拉动的批评不可取  
    11.   《报告》述评——是一篇华美的宏文,但略显空洞  
    12.   话说“人民经济”和温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