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无人驾驶“萝卜快跑”和网约车抢饭碗的问题

洣崽

  
         无人驾驶“萝卜快跑”在武汉投入商业规模运营,引发网约车界抵触和社会广泛关注。一方面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出行明显便利,另一方面是社会对“网约车,快递,外卖”这样保底就业方式被侵蚀后未来就业困难的担忧和焦虑。
         在高度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当代,生产足量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服务越来越简单容易、所需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就业岗位减少是大势所趋。技术进步、生产过剩、物质极大丰富不给人类带来福祉反而带来就业困难和内卷焦虑,相当于手持长杆而进不了城门那样愚蠢和荒谬,是对人类智慧的嘲讽。
         科学的完整的正确的发展道路,其实已经写入宪法,那就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当下的问题和缺陷在于,市场经济长足发展而社会主义进程不足,如同双脚不同步不协调的跛脚。资本、市场经济有着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魔力,但也有其短板和盲区,资本和市场经济的套路解决不了技术进步带来就业困难的矛盾。左手够不着就换右手,右手够不着就换左手,这既是智慧、也是常识;市场经济无法解决的难题,以社会主义方式解决却轻而易举。为避免国人因争夺就业岗位而打破头,除了社会主义,别无它法。
         于当下生产力高涨、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时代,国家与时俱进缩短法定日工作时、减少法定周工作日、推行带薪轮休、实行过饱和冗余就业、令有限岗位众人分享、实行普遍就业;一方面推动和欢呼“萝卜快跑”之类技术进步,一方面以国家金融为支撑、向百姓实行货币福利、推动实行有限岗位多人共享和普遍就业——于是,上述难题迎刃而解。
        
         “快雪”网友:“老百姓从国家手里要一分钱都难……”
         答,​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时代进步、相信群众觉醒和奋斗的力量;百姓之争取货币福利,既是为了维护和增进百姓自身的权益,也是医治国家的金融滞胀、推动党政和国家进步,是双赢和共同进步的事情,合乎百姓和党政双方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关切,何愁不能实现。
         67320240715


此帖获赞:         被踩: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对比“支部建在连上”惊出一身冷汗  
    2.   对伪善和造作抿嘴一乐——就一个网上段子的述评  
    3.   “检举揭发”一词何以被污名化  
    4.   敢于、善于、高水平开展批评斗争  
    5.   就这些方面,严正批评国家和当局  
    6.   “美团、哈罗单车在郑州暂停运营”  
            更多冷帖————
    1.   对比“支部建在连上”惊出一身冷汗  
    2.   对伪善和造作抿嘴一乐——就一个网上段子的述评  
    3.   “检举揭发”一词何以被污名化  
    4.   敢于、善于、高水平开展批评斗争  
    5.   提一个地方政府从银行贷款直接发给百姓的设想  
    6.   就这些方面,严正批评国家和当局  
            其它更多帖————
    1.   反腐败斗争  
    2.   厉以宁的“土地确权”值得警惕,“福利方面要量力而行”主张是虚伪的  
    3.   灰尘厚了,屋子脏了,该扫一扫了!——论新形势下的阶级斗争  
    4.   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以宪法精神为核心  
    5.   对“高度一致”错误思想的批判  
    6.   对外“一带一路”,对内“货币福利”  
    7.   对《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疑惑  
    8.   作为国家思想高地,强坛应当把握好包容大气与立场严正的辩证关系  
    9.   遵循践行宪法,破解国企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困局  
    10.   国家政治关系到百姓的利益福祉,百姓有权了解政治、充分表达、参与政治  
    11.   坚决拥护“讲政治”的主张  
    12.   辩证看待骂声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