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对邓小平一段论述的述评

洣崽

  
         网上盛传邓小平同志两段话——
         “中国如果出现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我就成了历史的罪人。”(《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9页(也有称149页))
         “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了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经查,前一段话,在邓二卷49页和149页都是没有的,应为讹传;后一段话确实出自邓三卷111页《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1985年3月7日)
         以后一段话为依据。这后一段话,邓公是说得很好的。即使当下社会现实中确实产生了两极分化、产生了新资产阶级,也不能否定邓公这一论述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正确性;
         即使当下社会现实中确实产生了两极分化、产生了新资产阶级,也主要不是邓公最初改革开放政策的错误,而后继几任是应当负责任的,因为邓时代没有产生那些问题或那些问题尚不突出、而是后来才日益凸显的。接力之中跑好自己的一棒就很不错了,谁也不能包办子孙后代千秋万代;并且,这些偏差,目前来看,仍是可以纠正的。对邓公不宜神化,也不宜苛责。
         且不说“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其后继者们发生政治偏差,不断积累、形成今日积弊,以至偏离社会主义——这种倾向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偏差目前还没有到颠覆性地步,还有转圜和纠正的希望;但时势已经很紧迫,时不我待。其纠正主要不寄幻想于当局,而靠人民普遍的觉悟、进步、批评和斗争。
         67320240822
        


此帖获赞: 0        被踩: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杜撰文革期间受苦受难经历的文学陋习和俗套应当摒弃  
    2.   对财政部发布的地方债问题的述评  
    3.   以“举报母亲致其被枪决”作为论据否定文革很牵强  
    4.   研读我国“四大班子”政治结构  
    5.   摒弃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坏账清零式“发钱”路线  
    6.   新华社驳斥武大的正确及上级机关的难逃干系  
            更多冷帖————
    1.   杜撰文革期间受苦受难经历的文学陋习和俗套应当摒弃  
    2.   对财政部发布的地方债问题的述评  
    3.   以“举报母亲致其被枪决”作为论据否定文革很牵强  
    4.   研读我国“四大班子”政治结构  
    5.   摒弃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坏账清零式“发钱”路线  
    6.   分钱,发钱!  
            其它更多帖————
    1.   以实行“员工分红制度”为契合端口,将党的领导和民主精神贯彻于企业、扎根于经济土壤中 (整理重发)(一))  
    2.   建议实行“员工分红制度”破解国企改革困局;就“员工分红”与网友的切磋  
    3.   有关国企改革实行“员工分红制度”与“老张工”网友的答问  
    4.   就国企改革“员工持股”问题与“中道”网友的切磋  
    5.   把中央精神中央政策教条化神秘化、照抄照搬、僵硬执行,实际上是巧妙怠工,是对中央对事业的不负责任  
    6.   国企改革,应当实行“员工分红制度”而不是“员工持股”(二)  
    7.   国企改革,应当实行“员工分红制度”而不是“员工持股”(一)  
    8.   构建“员工分红”制度——以某校为例,打造学校(或企业)内生发展自主机制的构想  
    9.   赞“数学”网友两个帖子——《在我看来深圳经验只有一个,就是多发钱》和《根据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不应当成为道德标准》  
    10.   实行“员工分红制度”,把民主植根于经济之中,实现国企的华丽转身  
    11.   “小学放学早,如何安顿孩子”的问题  
    12.   简论生产的社会性和个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