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时代需要升级版文革

洣崽

  
         90岁华君武关于文革经历的对话,不对主持人的口味,也让一贯的文革痛心疾首者们错愕失落。有群友指斥我“支持文革”,“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一些盆友长期浸染于对文革的丑化歪曲喷污宣传,以《伤痕》式文学渲染取代实事求是,受势利投机市侩政治宣传的影响,以偏概全,一叶遮目,对文革形成主观主义想当然的思想成见和思维定势、脱离历史真实而不知,还一副义正词严、大义凛然、以为自己真理在握的政治正确的样子。
         由于历史局限,文革肯定有缺点、有错误、有问题,咱赞同您批评文革,但您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批评斗争不能建立在歪曲事实上;正常讨论应当是既可以批评、也可以反批评。提出您看不惯的意见,就指其“脑子有问题”,这是科学的讨论态度?您解释一下我曾经提出的一个文革期间的基本事实——中国人口1965年7.25亿,1976年9.37亿。短短10年增长了2亿,如果不是处在基本稳定和总体良好的时代,怎么可能?
         文革本质上恰恰是号召群众起来对上级对高层进行批评监督斗争、以防止和纠正上层官僚主义及政治路线错误的,同时又明确“要文斗不要武斗”,不能“挑动群众斗群众”,要“在党的领导下”。这样的初衷和思想何错之有?
         施工方违背图纸野蛮施工造成事故,施工方不反省反思、不改正错误,施工方对自己轻描淡写,反而把责任全部推到设计者头上,这还有道理了?
         朋友“柯子”:“面对腐败,谈历史没意义”,“祸根……,恰恰是门阀权贵……”
         一边对当前官僚主义和领导腐败深恶痛疾,一边又浸染于对文革的丑化歪曲宣传中、无视且否定文革发动群众监督和批评高层的必要性合理性,这是自相矛盾的。反门阀倾向、反权贵腐败和反资本主义压迫,不但不应该否定文革,而要学习继承文革思想的合理因素,时代需要升级版文革。兹不赘述。
         67320240907
        


此帖获赞:         被踩: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赞南京理工,批评国家  
    2.   赞王树国校长的三个意味深长问题  
    3.   矛头所向,应当对着特权和资产阶级  
    4.   “你总是,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5.   大好形势与严重问题  
    6.   闲聊民主生活的广度、深度和质量  
            更多冷帖————
    1.   赞南京理工,批评国家  
    2.   赞王树国校长的三个意味深长问题  
    3.   “你总是,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4.   矛头所向,应当对着特权和资产阶级  
    5.   捍卫国家本色反对变质刻不容缓  
    6.   大好形势与严重问题  
            其它更多帖————
    1.   当前我国教育,最需要把高烧退下来  
    2.   高度膨胀如火如荼炽热高烧,不是成功;学校教育要自觉收敛恪守本份,不要试图取代和包办其它教育  
    3.   高度膨胀如火如荼炽热高烧,不是成功;学校教育要自觉收敛恪守本份,不要试图取代和包办其它教育  
    4.   基础教育不基础,是我国教育的大问题  
    5.   答“刺嫩芽”网友“(党)在企业就没领导一切,而是靠边站成了摆设和资本家的雇佣”  
    6.   “党是领导一切的” ,表达了共产党人的担当,为之点赞  
    7.   实行货币福利制度,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高度  
    8.   试着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辩证思想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   为“11.12”沅江悲剧愤怒声讨罪恶的高考制度!!!  
    10.   停留于对家长对家庭对学校的批评指责既是不够更是不公平的  
    11.   “11.12”沅江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12.   我国当前生产过剩的要害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