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少年班”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洣崽
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为培养卓越英才,多所著名高校先后开设了“少年班”;但几十年过去,其效果不尽人意,精神出问题、情感出问题……等等负面后果不少。“少年班”做法是宝贵的教育探索;既然是探索,就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通过实践检验教育思想教育策略的正确与错误,不应苛责;而其教训值得恭谨诚敬地总结和吸取。“少年班”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我们可以事后诸葛亮式地分析总结一下少年班的得失成败。少年班孩子无疑是资质聪颖、禀赋优异和早慧的,他们在社会功利的裹挟下被过早开发、过度开发和片面开发,他们在高强度片面知识性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其实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舍弃:他们没有像普通孩子那样嬉戏玩耍,他们在生活体验、劳动锻炼、实践历练、社会交往、本领技能方面是很欠缺和薄弱的。表面上他们是春风得意的天才少年,实际上他们更是片面成长、存在缺陷的孩子,他们的苦处和痛楚谁懂。把他们招进少年班攻读大学课程,相当于雪上加霜。
对“少年班”的孩子,合适的做法,或许不是马不停蹄地给他们开设大学课程、而应当是给他们先放两三年假,缺什么补什么,让他们休养生息,让他们劳动、锻炼和玩耍,把他们的短板补上来。然后,他们才有长远的后劲。
毛主席的成长经历与少年班做法恰恰相反。毛主席早年只是陆陆续续读了五年左右私塾,然后就在家跟父母一起干农活,自己看点杂书,十七岁才正式读小学。但是,这样迟缓的节奏一点也没耽搁他成为伟人,后来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鲜有人及。事实上,这样的缓慢节奏不是其早年成长的缺憾、反而是毛主席成长过程遇到的幸运和获得的优势;正因为成长节奏舒缓,毛主席能够从容和充分地成长,有一个宝贵的快乐健康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生活和生产、家务和农活各种劳动有利身心健康和本领成长,为其后来的爆发式进步准备了身心基础,让其厚积薄发、能量满格、后劲充沛。
毛主席成长个案与“少年班”做法,是两个方向、两条道,一成功、一失败,泾渭分明。
少年班最好的出路是不要办了。我国基础教育如火如荼、狂热高烧、畸形膨胀、恶性竞争,少年班招生在其中推波助澜、火上浇油。不办少年班,不给那些过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走火入魔的家长、以及自私功利的学校,以压迫孩子压迫学生的口实和误导,停止往升学竞争的炉膛里添柴火,才是大通透、大智慧、懂教育。
与少年班相反,可以小规模办一些毛泽东个案式节奏悠缓型实验班,十六七岁之前,让孩子以生活体验、劳动锻炼、社会历练、本领技能养成为主,极大减少知识型教育的强度、摒弃繁难考试的过分要求,看这样的实验班效果如何。
67320241205
此帖获赞: 0 被踩: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