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分钱发钱与贸易战

洣崽

  
         以中国今天的国力,美帝发起的关税贸易战,我国不论用硬刚还是用借力打力灵活机动方式,都稳赢;即使不采取分钱发钱的方式,也能扛下来,但,采取分钱发钱的方式,我国会赢得很漂亮、很精彩,赢得满堂红。
         据悉,“国家队将加大…买入力度,央行提供流动性。不给民众发钱,印钱进股市”。宁愿把钱砸股市,不愿向百姓发钱,集中和典型反映屁股的坐歪、颜色的悄然改变,“社会主义”大旗的名不副实。
         中国一直很难;美帝加税之前就难,美国加税也改变不了多少。中国之所以难,就在于实行错误的榨取的“放贷式”货币发行金融政策、而不实行惠泽社会的“分钱发钱”式货币发行政策。批判当下我国榨取掠夺性质“放贷式”货币发行错误路线、推动国家实行回馈惠泽性质“分钱发钱式”货币发行路线,就是推动国家进步、就是帮助国家打赢贸易战。
         扶贫是一种发钱,不赞同刻意扶贫的“发钱”方式,其力度太小、覆盖面太窄,作秀取巧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也反对以购物补贴方式显失公平地补贴给有钱消费一族或以“提薪”方式发给公务员事业编体制内等等上班一族,而真正的匮乏人群没有受益;而主张——向全国的小孩学生老人病残失能和有孕及育婴期妇女等纯消费者群体目前情况下发放每人每月1000元左右货币福利;今后随经济增长酌情同步增长。
         分钱,让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分享国家金融收益;发钱,精准指向匮乏弱势群体。这样,对百姓好,对党政、对当局、对国家更好。实现分钱发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先进性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体现,是党政是当局成功施政、最有面子的事情。分钱发钱最能够团结人民同仇敌忾,又最直接最有力地启动内需、是构建澎湃顺畅国内大循环的心脏起搏关键一环,减轻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是致胜贸易战的超级工具。
         分钱发钱不会轻易实现。除了一时还未捋清的欠觉悟同志们暂时不理解,还必受到旧体制下染指揩油分肥贪婪集团的拖延、阻止、反对和破坏;分钱发钱的实现,必须在社会普遍觉悟、百姓为之坚决和有力斗争之后才能达到。但,大道所趋、时代所向,利国利民的分钱发钱货币发行路线必将战胜榨取掠夺式不得人心的“放贷式”金融路线。
         67320250410
        


此帖获赞:         被踩: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对我国大学和继续教育发展的畅想  
    2.   分钱发钱与贸易战  
    3.    让“贸易战”来得更猛烈些吧!!!  
    4.   “最公平的就是高考和公考”  
    5.   主张从银行贷款“借而不还”  
    6.   “危矣哉!”  
            更多冷帖————
    1.   对我国大学和继续教育发展的畅想  
    2.   “最公平的就是高考和公考”  
    3.   行政体制与民主机制应当比翼齐飞相辅相成  
    4.   分钱发钱与贸易战  
    5.   把“深度探索”当应试教育的成果是不要脸  
    6.   当心报应  
            其它更多帖————
    1.   “今后高考主要考语文”是糊涂医生开出的又一个药方  
    2.   实行货币福利,构建国内大循环  
    3.   咱摇头、淡笑……  
    4.   欣赏一下厉以宁老先生的“第三次分配”  
    5.   从郑州洪水到对我国经济的思考  
    6.   话说“慢慢来”  
    7.   上海英语教育政策进步有限,继续谨慎旁观  
    8.   强推“教师轮岗”,是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是野蛮施政  
    9.   话说“善待”,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去分析,才可以突破思想的圈圈……  
    10.   中考和高考越无限膨胀,越把我国孩子的发展道路堵死  
    11.   钝化清北等名校的“掐尖”招生,让美帝人才收割机掐无可掐  
    12.   谁教育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