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探讨一下“不争论”及其它
洣崽
1992年1、2月邓小平南巡。邓公南巡谈话,是一位饱经沧桑历史老人贡献给国家的思想智慧,国家后来的改革开放从中受益很大,值得我们研读、学习和思考,从中获得教益。
下面一段是此次南巡中邓小平与家人在深圳迎宾馆谈话的部分:
“毛主席前期是靠实事求是胜的。打江山的时候,陈独秀、瞿秋白、张国焘、王明每个人都自以为比毛有学问,但毛胜就胜在实事求是。唉,但后来,他也以为他就是真理,他就是马克思主义化身和发展。其实,他跟我一样,凡夫俗子一个。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谁能说清楚?对资本主义又有谁能说清楚?反正,我是不懂,我说不清楚。明明说不清楚,偏要去天天争论?我看,发展才是硬道理。真得加上一条,不争论!不争论,要作为一条原则。”
邓公自谦“凡夫俗子”是好的、高明的,但称毛主席为“凡夫俗子”,就未必合适。当然,这段是领袖家庭谈话;对口头语言,是不能以正式文章正式文件来要求的。
关于不争论。只要不是议而不决、只要不是尽耍嘴皮不干实事、只要不妨碍工作和事业、只要出于团结和事业进步,讨论、交流、沟通、批评、争辩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内在动力;在普遍和绝大多数情况下,批评和争论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面对长期议而不决、严重内耗或紧急状况下,“不争论”才是对的。
“不争论”有注重实践、强调实践和令行禁止较高效率的合理一面,有某时某地具体情况或紧急情况下当机立断的相对必要性和正确性,但也有压制不同意见、未经充分酝酿、不够民主或违背民主、决策不成熟不完善漏洞百出、不得人心、不免挫折和失败的问题与风险。从长远、长期、总体、绝对而言,还是应当倡导批评斗争、倡导争论,只要条件允许,经过耐心而充分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和基本结论,有利于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集思广益和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把“不争论”当成长期的绝对的原则性规定,是不妥和错误的。
群众和同志们在争论中可能容易发生片面性、狭隘性、没有中心、不及要害、互相攻击、脱离主题、原地踏步、重复争执、久议不决等种种问题。这里应该向周恩来总理学习,在争论或谈判中,周总理善于求同存异、及时把共识肯定下来,一步一步凝聚共同思想,把争论带出泥潭;这里不是“不争论”,而是提高争论的水平和质量、避免无效争论、把争论引向新高度。
邓公表述自己的观点,本质上就是开展“讨论”、就是实行“批评斗争”、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矛盾论思想,但自己说话、却要求同志们和群众“不争论”,这是很逗和双标的,相当于我可以打你、你不能还手。
什么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确实不是简单的问题,需要审慎严肃的对待。在当时历史情况下邓公和同志们可能确实都说不清,自己说不清而不强说,这是好的和正确的;但,自己说不清不等于别人也一定说不清,彼时说不清不等于几十年后的现在还说不清。自己说不清就自己闭嘴不说是很对的,但应当让别人说,听群众听同志们慢慢说、充分说、说个够;相信同志、相信群众,相信他们是出于公心、出于团结、出于工作和事业,相信他们的水平和能力,相信他们的人格和品质、相信他们的争论不是出于胡搅蛮缠无事生非。如果已经给机会给时间给平台让群众让干部充分讨论,还是弄不清个所以然,那把问题暂时放一放是对的。但时过境迁,十几年、几十年以后,重大的、事关原则或方向性的问题,还是绕不开,还是要拿出来深入讨论、严肃认真彻底解决,而不能打哈哈。
“小宁”群友:“说明水平太次”,“看不懂主席的布局”。
答,水平有高低,很正常,不应苛责。当时,有多少人能读懂毛主席呢。
“小宁”群友:“(南巡谈话时)他是不是一把手?”,“退休了,就不要乱讲话了”,“这属于干政”。
答,即使不在位,评述时政、以自己的意见影响政策,不是公民的权力、不是很正常吗?我们不在政府任职,但我们也批评时政、也努力影响政策和推动国家政策的改进嘛!小宁的执念应当放下。
不要学韩国坏样,不应将老骥伏枥满腔热血视为“干政”,而是他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出谋划策,他的谈话合乎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的民主原则、合乎我国顶级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小宁不懂得政治接力棒传递平稳连续的重要性及方法和艺术、不懂得当时政治的具体实际。小宁不知道一个事实:邓当时是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或主任,是有权有责指导中央工作的。邓小平1992年1月2月南巡,党的十四大于1992年10月召开,随着接力棒平稳对接、中顾委完成历史使命,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十四大决定撤消中顾委。
67320250904
此帖获赞: 被踩: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