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国家应当要求并协助普遍地设立地方性部门性单位性小论坛

洣崽

  
         共产党、共产党中央、人民网,设立这样一个“强国论坛”是很高明的。以网络论坛的方式海纳百川,纾解民意,促进了下情上达和沟通交流,获取了全国的思想资源。
         国家能否推而广之,要求党和政府各级部门、国有企业、各事业单位等,都在其网站上设立地方部门或单位论坛、在主页显著位置链接论坛或设置论坛入口,以利于各部门和地方及单位集纳民意凝聚人心,这对于基层单位的发展是很必要和有重大意义的,当微观的基层单位普遍因此受益而运行更为顺畅,国家的机体将更健康和充满生机。
         不是每个基层领导都重视网络建设,可能还有的领导因讨厌意见建议而有意闭目塞听、不愿意设置类似论坛。这是需要国家干预才能实施的。
         这样的论坛可以是只面向本单位、登录才能进入的,以保证本单位的私密性。应当保证本单位的每一个成员有在论坛上非恶意非破坏性自由表达的权利;国家专门机构可以按规范程序管理和监控。
         现在,网站数量铺天盖地;但大多数部门及地方及单位的网站没有设立论坛,这对于这些部门或地方或单位的发展有很大欠缺,是很可惜的。
         人们批评“文山会海”;其实,很多文件和材料在论坛上发布就可以了;应该说,会议的形式比不上论坛,比如,开会的时候你只能被动地听、哪有你插嘴的份;但在论坛上,你可以署名或不署名地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高质量的。借助论坛,文山会海的问题迎刃而解。不设立论坛,也可以把文件和材料发布在网站上啊;但是,人们有参与愿望,没有论坛,人们难以参与,就不想上你这个网站,你这个单位的网站就缺乏人气,就算把文件和材料挂在网站上,人们也懒得看。一个网站,有没有论坛很重要。
         论坛是一个单位人群交流的很好方式;如果普遍设置了地方性、部门性、单位性的小论坛,通过论坛的渠道,群众和领导可以比较方便的交流,许多经验可以得到有效总结整理,许多问题与矛盾可以及时解决在基层、在萌芽状态。
         67320141211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828.   实行货币福利,我国当前重大关键的核心战略(十五)  
    829.   话说“人民经济”和温向之争  
    830.   实行货币福利,我国当前重大关键的核心战略(十六)  
    831.   教育发展方向和社会根本出路  
    832.   从货币的前世今生到让百姓共享货币发行的权益(一)  
    833.   破除“专家”“权威”迷信,回归“实践检验”标准  

            更多新帖————
    1.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让“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地生根  
    2.   翟东升教授提了一个错误和有害的发钱方案  
    3.   从“支持刚需”破局,构建货币发行的畅通渠道  
    4.   再谈“每孩补贴三十万”  
    5.   粪土清北  
    6.   扯一扯“5C教育法则及核心素养”  
            更多冷帖————
    1.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让“批评和自我批评”落地生根  
    2.   翟东升教授提了一个错误和有害的发钱方案  
    3.   试论高考、高考改革和就业问题  
    4.   真正“党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是重心下移沉入群众  
    5.   党的领导胜过政治强人  
    6.   从“支持刚需”破局,构建货币发行的畅通渠道  
            其它更多帖————
    1.   中小学应当调整为10年学制,腾出两年时间让每个孩子自我研修、远行游学和接受学徒式实践教育  
    2.   推动过饱和冗余就业,让工作和劳动不再是煎熬和苦役、而成为生活的权利和享受  
    3.   说一说“幸灾乐祸”  
    4.   主要学习方法和策略  
    5.   “美国发钱”一事述评  
    6.   中国成长、美帝淡出的时代和世界格局,不太远了  
    7.   实行货币福利,促进经济的自生长和微循环  
    8.   过犹不及;中小学艰深化繁难化倾向有害无益、摧残学生  
    9.   知识负担已然过度膨胀片面过分,弥补久已缺失的实践教育短板,是我国教育的紧迫任务  
    10.   我国教育高考病症与新冠疫情的比较  
    11.   教育资源海量丰富的网络时代,学校教育向何处去?  
    12.   “李文亮”“八人谣言”案例和教训表明,创设社会底层的通天报警报告机制极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