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就教育问题向全国两会的建议与提案(四):改革教育投入体制,将国家教育生均经费直接打入每个学生的教育专用账号,当学生到国家认可的学校报名就读时冲抵学费

洣崽

  
                                         一.案由案据:
         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这一宪法内容有着清楚明白的经济内涵和实质主张。这一内容写入宪法迄今已经二十多年;在这样漫长的时间,教育行政部门沿袭着老旧的“计划体制”、垄断教育投入,把基层学校捏在手上,教育经费由政府主管部门居高临下层层审批级级下拨,其中潜规则弥漫,客观上为相关机构和人员从中牟利预设端口,造成跑冒滴漏;我国教育资源浪费极大、教育投入效益低下,根本原因就在顽固抱守计划体制、拒不践行宪法精神。
         我国教育长期跌跌撞撞,就是因为政府部门把控教育投入而拒不实行有利于学校自主成长和自主发展的合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入体制;缺乏对学校自主权的应有尊重,剥夺了学校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应有的用人权、财务权和决策权,我国基层学校基本上就是相关部门手上的傀儡和木偶;学校的命根不由自己掌握,时时处处被拿捏。
         实行不实行国家教育经费“打入学生账号、冲抵学费”这一教育投入方式,是教育领域实行老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水岭。把控教育领域的经济资源,顽固坚持旧的教育投入体制,令教育投入效率低下,给贪腐营私开启方便之门,致使百姓教育负担沉重,是违背人民意愿和时代潮流、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
         教育领域不应当借口行业特殊性无视宪法、架空宪法、拒绝宪法、违背宪法,而应当模范遵守宪法、贯彻宪法,实事求是、忠实地科学地机动灵活地创造性地践行宪法。
         二.建议:
         建议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宪法精神相符合的教育投入体制——
         即:将国家教育生均经费直接打入每个学生的教育专用账号,当学生到国家认可的学校报名就读时冲抵学费,以此尊重和实现学校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以此尊重和实现学生及家长对教育服务的选择权、以此减轻家庭教育负担、以此彻底理清教育内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20180204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基础教育之“杂”与后续教育之专精尖  
    2.   只能让鬼推磨、不能让鬼当家  
    3.   我对教育部的批评和跟群友的砥砺切磋  
    4.   优先级:基层民主>媒体监督>法治  
    5.   一剂药方  
    6.   美国教育部关张,我国教育部何去何从?  
            更多冷帖————
    1.   基础教育之“杂”与后续教育之专精尖  
    2.   只能让鬼推磨、不能让鬼当家  
    3.   我对教育部的批评和跟群友的砥砺切磋  
    4.   优先级:基层民主>媒体监督>法治  
    5.   当心报应  
    6.   会议民主和微信群式民主  
            其它更多帖————
    1.   如旭日穿透晨雾,社会主义要庄严绽放了(二)  
    2.   如旭日穿透晨雾,社会主义要庄严绽放了(一)  
    3.   成功的社会主义社会,无产者和无产阶级将不复存在  
    4.   社会主义是我国宝贵厚重的政治资产  
    5.   打通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6.   公路系统是实行“公有”“共产”的经典模型  
    7.   个体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8.   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领域的基本原则  
    9.   论社会主义核心制度  
    10.   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性优越性、科学整合资本主义合理因素,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1.   话说“私企”“国企”(三)  
    12.   话说“私企”“国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