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实行货币福利”应当替代“外汇占款”和“国家负债”成为货币发行的主渠道

洣崽

  
         当前国家广义货币量一年新增约十六、七万亿元,这天量数额本应由社会无条件享有。不向人民实行货币福利,则每一次新增货币,都意味着国家对全社会薅羊毛和摘桃子、意味着国家对全社会负债的增加;国家垄断货币权益,也就背负相应债务;对于全社会的过高负债,在经济低效、严重浪费和贪腐、决策失误、使用不当情况下,必然推高国家政权的风险。
         不实行货币福利,则货币发行只有依赖外汇占款、国债发行和贷款等方式实现。外汇占款型方式严重依赖外贸和外资,把自己国家的货币发行与外汇储备挂钩是荒谬的(假设有一个没有外贸的孤立岛国,难道它就不可以发行货币?);国债发行方式资金利用效益低下、浪费严重、滋生贪腐,严重助涨官僚主义;贷款方式其实是货币的“伪发行”(因为贷款总是要还的),由于体制原因,国企往往成为吞噬资金的黑洞(国企以其特殊身份通过贷款得到资金,因经营不善或内部权贵巧取豪夺化公为私而无法归还贷款形成死账,甚至破产倒闭、清算归零、资金流失)。三种方式都各自有其某些程度的合理性、但更有严重弊端,都不足以成为货币发行的主渠道;主渠道不顺,不可避免造成社会经济紊乱失序、浊水横流。
         以国家负债方式发行货币是落后的、片面的、狭隘的、不通畅的。国家通过货币增发(甚至包括温和通胀)收割了发展成果和利益,这些成果和利益理当全社会共享。实行货币福利是实现共享的主要方式,理应成为货币发行洪流奔涌的主渠道。
         向人民实行货币福利,才能构建消费和生产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顺畅环路,才能实现社会道义和经济规律两者的科学对接,才能实现经济平稳、有序、高效运作,才能走出人类百多年来经济危机周期性颠簸的覆辙,才能开拓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新局面。
         67320180812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对比“支部建在连上”惊出一身冷汗  
    2.   对伪善和造作抿嘴一乐——就一个网上段子的述评  
    3.   “检举揭发”一词何以被污名化  
    4.   敢于、善于、高水平开展批评斗争  
    5.   就这些方面,严正批评国家和当局  
    6.   “美团、哈罗单车在郑州暂停运营”  
            更多冷帖————
    293.   厉以宁的“土地确权”值得警惕,“福利方面要量力而行”主张是虚伪的  
    294.   论节制资本  
    295.   国家教育经费直接打入学生账号冲抵学费,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  
    296.   货币发行摒弃“借贷”而实行“发放”,开创我国社会经济新局面  
    297.   推荐习书记一篇文章——《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三)》  
    298.   《人民的名义》剧中陈岩石主导的大风厂“国企股份制改革”,教训何在?  
            其它更多帖————
    1.   不因人废言;一位贪官在法庭上说的话,直白、真实而有典型意义——  
    2.   “三权分立”与“支部建在连上”的比较  
    3.   阻断引发升学恶性竞争的两个根源  
    4.   我国两把刷子,西方国家只一把刷子……  
    5.   家庭、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公私关系解析与述评  
    6.   中国发展态势初步反映了公有制的优势——公有私有问题探析  
    7.   从朝鲜农村集体干农活视频到对“集体”“公有制”的探讨  
    8.   头痛挠头、脚痛跺脚,没有技术含量——教育部《…行动计划》述评  
    9.   “中国教育,到了重大改革的临界点了吗?”  
    10.   对“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片面鼓吹的批判及群友答问  
    11.   漫说美国国债和我国社会普遍负债现象  
    12.   “中国大学生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