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我国“主流”经济界欠缺辩证思维,脑袋一根筋

洣崽

  
         我国“主流”经济界欠缺辩证思维,脑袋一根筋。
         他们不懂得一个基本道理——树梢结桃,施肥却应当向着根部。他们一个劲地嚷着向生产者经营者“减税”、把货币砸向生产端,而不懂得向全国的小孩学生老人病残失能和有孕及育婴期妇女等纯消费者实行货币福利。
         把货币砸向生产端有没有用?当然多少有用,但效益极低,浪费极大,不能有效增强消费、却继续加剧生产过剩,造成经济的颠簸紊乱。他们乐此不疲地如此热衷地执意投向生产端,无非有一个好处,此过程中机会多多猫腻多多,介入其中油水多多。当局者以为这样的小九九隐蔽得很,其实群众心里明镜似的。
         我国实行住房、教育、医疗的市场化导向改革都没错,市场经济是科学而高效配置调度资源的极好方式;错误在于没能在此同时向百姓实行货币福利。直接地说,向百姓实行货币福利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必然要求;在生产过剩时代不实行货币福利,背离了社会主义。我国宪法总纲第十五条“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现在只实行市场经济,不实行社会主义,实际实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百姓当然没有好日子过。
         国家一年新增货币M2约15万亿元,相当于以货币手段从全国每个人平均割韭菜一万元;扣除国家运作的一部分必需成本和开支,向百姓实行货币福利是应该的吧?
         货币福利与市场经济能实现平顺最佳衔接、形成经济的良性运作。向百姓实行货币福利,一步走通,全盘皆活。当今中国,不向百姓实行货币福利的任何花里胡哨的东西,都属不对症的表面功夫。
         苍天及时行云化雨,大地一片苍翠生机蓬勃;向百姓实施货币福利,国家将百业兴旺繁荣富强。向百姓实行货币福利,是当前我国综合解决政治经济社会民生问题的关键。
         67320190421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拆一拆“法治”“人权”论者们的假把式  
    2.   话说民主  
    3.   “海南县市正职书记几乎全军覆没”述评  
    4.   苏联解体而我国能巍然屹立,是不是文革的红利?  
    5.   “少年班”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6.   全国性基础性重大平台应该掌握在国家手里  
            更多冷帖————
    1.   拆一拆“法治”“人权”论者们的假把式  
    2.   话说民主  
    3.   “海南县市正职书记几乎全军覆没”述评  
    4.   建党群服务中心,不如建民主生活微信工作群  
    5.   转载“小嘉讲历史”之周恩来故事片段  
    6.   “少年班”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其它更多帖————
    1.   高度膨胀如火如荼炽热高烧,不是成功;学校教育要自觉收敛恪守本份,不要试图取代和包办其它教育  
    2.   高度膨胀如火如荼炽热高烧,不是成功;学校教育要自觉收敛恪守本份,不要试图取代和包办其它教育  
    3.   基础教育不基础,是我国教育的大问题  
    4.   答“刺嫩芽”网友“(党)在企业就没领导一切,而是靠边站成了摆设和资本家的雇佣”  
    5.   “党是领导一切的” ,表达了共产党人的担当,为之点赞  
    6.   实行货币福利制度,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高度  
    7.   试着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辩证思想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   为“11.12”沅江悲剧愤怒声讨罪恶的高考制度!!!  
    9.   停留于对家长对家庭对学校的批评指责既是不够更是不公平的  
    10.   “11.12”沅江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11.   我国当前生产过剩的要害在哪里?  
    12.   “强调教育”“重视教育”“加强教育”貌似永远正确,但在错误方向上,只会令中国教育病症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