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清北应该站高看远、超越对“过度掐尖”的留恋依赖和沾沾自喜,自觉主动明智地放弃“过度掐尖”特权

洣崽

  
         “过度掐尖”不是名校发展所必需,反而增加社会对名校的压力,相当于把名校置于火炉上;特别恶劣的在于,过度掐尖误导基础教育、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对于清北、对于名校,过度掐尖既是特权、更是伤人伤己的双刃剑,事实上是“损人不利己”。
         清北应该站高看远、超越对过度掐尖的留恋依赖和沾沾自喜,清醒认识到过度掐尖对自身的不利影响和对社会的严重负面恶果,自觉主动明智地放弃“过度掐尖”。
         清北当前的掐尖程度大约为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之间,即千里挑一、几千挑一,太过分。
         如果我是清北当家,我把选拔程度主动降低到百分之一,即,只要高考成绩进入前百分之一,即可报读我清北各院校各专业,假设入围考生报读我校者众多,则按院校按专业采取电脑随机录取(而不是按成绩高低录取)。不是完全地否定择优选拔,而是主动明智将过度尖锐、过度白热化的选拔适宜地淡化和钝化。避免天下学子因我清北而陷入恶性竞争,既是对亿万青少年的爱护,也是对我百年学府福报的自我珍惜。
         选拔程度松紧尺寸应当灵活可调节。遵循“实践检验”的思想路线;如果几年后,发现这种做法对我校教育教学及科研发展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则由“百分之一”调节到“几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以改善生源;如果发现这种做法产生显著良好效果、且还有继续宽松的空间,则由“百分之一”试调到“百分之二”……直至调整到一个合适的程度基本稳定下来。
         如果我清北自觉主动地放弃过度掐尖,会有哪些影响和变化?
         我清北的生源虽则不再“拔尖”得那么高寒,毕竟仍是百里挑一足够优秀;其它兄弟院校能有机会招录到尖端生源,既有利于构建我校和这些兄弟高校平和共赢协作式的生态,也避免社会对我校寄以过高、高到无法企及的期望值和压力,避免社会置我清北于炉火之上的窘境,为我校发展提供必要的宽松清凉的环境;我清北往后做出的学术性教育性成就和贡献,将更为社会所心悦诚服;选拔不再那样高度掐尖,则高考题目无需那样繁难,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难度和应试压力大大减轻、得以回归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常态和正道,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相应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兴趣特长多样性的发展、有利于生活劳动实践能力方面的发展,我清北对过度掐尖特权主动和适当的退让舍弃,却可能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对高考的成功改革做出导向性重大贡献……
         67320190815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117.   实行货币福利,我国当前重大关键的核心战略(一)  
    1118.   齐鲁纪行:草根深处的文化底蕴  
    1119.   参观清华北大感言  
    1120.   教师节向全国教师敬言——  
    1121.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1122.   推介“数学”网友的科学研究“老鼠钻迷宫”理论  
            更多冷帖————
    1.   “美国三十多万亿美债”问题  
    2.   “批判文革”  
    3.   烧灯芯还是烧灯油  
    4.   “大事不讨论…,势必变修正”  
    5.   “中国负债几百万亿”是子虚乌有庸人自扰伪命题  
    6.   “中国公务员考试是世界上最优制度”  
            其它更多帖————
    1.   精简公务员的提议是错误的  
    2.   国家应该把年轻人的就业包起来  
    3.   实行“过饱和重叠就业和轮休”,在大格局下彻底解决就业问题  
    4.   实行“重叠”“过饱和”就业和“轮休”,实现充分就业的建议  
    5.   人的终极不得已武器——“破坏性资源”  
    6.   群众要的不是“扶贫”  
    7.   生态脆弱地区百姓不破坏生态,就是对国家的极大贡献  
    8.   生产过剩时代的“贫困”问题  
    9.   天干物燥容易引发漫天大火  
    10.   “天啊,下一场透雨吧!” “不,要精准滴灌”  
    11.   应该改“扶贫”思想为“还债”或“分红”思想……  
    12.   “毕节四兄妹”事件发生的经济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