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员工不是公司的出资人,为什么应当参与分红?

洣崽

  
         公司本质上是资劳双方各自资源和力量的互补结合。
         一般逻辑是,资方作为出资人、企业产权人,天经地义拥有所有的经营利润,公司运作需要员工劳动,但公司已经为此支付了工资,工人包括管理者没有任何法理基础或者道义基础去分享企业利润。
         上述逻辑貌似无懈可击、没有毛病。但是,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法理和道义,社会是发展演进的。当老的所谓“法理和道义”不适应社会实践、阻碍生产力洪流的时候,老的“法理和道义”将被调整、修改,或被废止、创设新的法理和道义取而代之。
         是的,公司因购买员工劳动确已向员工支付了工资;但员工劳动包括机械重复简单操作体力型低端劳动和创造性忠诚性等超边界高端劳动,高端劳动难以度量和监督,其释放,难以强求、而只能激发。因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推进,低端劳动日益被替代、更趋淡出和边缘化,而创造性忠诚性高端劳动在公司发展中越来越发挥主要和决定性作用。
                 因创造性忠诚性高端劳动的难以度量,因而无法购买,公司支付的工资,只是对员工简单重复机械式低端劳动的支付。但企业的发展,特别需要忠诚性创造性高端劳动,相当于您支付了珠宝盒的钱,却想要连珠宝盒带珠宝一起拿走。哪有这样的美事。因此,实行员工分红制度是对员工忠诚性创造性高端劳动的高明激励和应有回馈,实行员工分红,员工才能名正言顺合情合理地参与企业、向企业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忠诚和潜力。向员工分红是先进企业智慧的应有之举,而不是资方向劳方的片面施与。
         您可以尽享企业利润、把不向员工分红进行到底,但您就不用抱怨您的员工不够主动、不够积极、不够忠诚、缺乏创造活力了。
                 67320210116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467.   对国家金融“核销银行坏账呆账”的述评  
    468.   从桃园管理说起;国企改革是不是这个理?(二)  
    469.   有一个猜想:美国金融制度有问题、有大问题  
    470.   政府要懂花钱、会花钱,要及时把钱花出去发出去  
    471.   真理不一定游荡在深宫庙堂,每每生长在山野草泽——论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领域的本质特征和鲜明原则  
    472.   在实行民主方面,湾湾落后于大陆  

            更多新帖————
    1.   杜撰文革期间受苦受难经历的文学陋习和俗套应当摒弃  
    2.   对财政部发布的地方债问题的述评  
    3.   以“举报母亲致其被枪决”作为论据否定文革很牵强  
    4.   研读我国“四大班子”政治结构  
    5.   摒弃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坏账清零式“发钱”路线  
    6.   新华社驳斥武大的正确及上级机关的难逃干系  
            更多冷帖————
    1.   杜撰文革期间受苦受难经历的文学陋习和俗套应当摒弃  
    2.   对财政部发布的地方债问题的述评  
    3.   以“举报母亲致其被枪决”作为论据否定文革很牵强  
    4.   研读我国“四大班子”政治结构  
    5.   摒弃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坏账清零式“发钱”路线  
    6.   分钱,发钱!  
            其它更多帖————
    1.   对教育部“劳动成必修课,6个学分”的述评  
    2.   话说海南“自贸港”——给海南这个政策那个政策,不如在海南率先实行货币福利  
    3.   海南不但可以是自贸港;更应以教育见长、成为让人仰慕向往的织梦岛  
    4.   为什么历史的天平即将向中国倾斜?  
    5.   我国最大的失误在教育,教育的最大失误在陷入考试泥潭  
    6.   热衷索赔,是狭隘、短浅、自私、错误、不合时宜的  
    7.   全球灾难、世界共担,在人类前途命运大考中明智选取最优项  
    8.   中国,当心……  
    9.   用断指“V”形图指代这次抗疫是特别不合适的  
    10.   “课题申报”“审批”是粗糙、落后的科研形式……  
    11.   中小学应当调整为10年学制,腾出两年时间让每个孩子自我研修、远行游学和接受学徒式实践教育  
    12.   推动过饱和冗余就业,让工作和劳动不再是煎熬和苦役、而成为生活的权利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