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优秀者入围随机录取、未入围者亦普遍升学,对教育和考试制度改革的期待

洣崽

  
         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制度(如教育政策、考试制度)就应该相应调整。
         今后之计,应当扩展和普遍保障每位公民的教育权益。即,无论贤愚,国家都保障其接受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日益进入商品和服务供过于求、生产过剩时代,教育领域尤其如此——教育领域核心内容是信息,信息具有无限可复制性,即,一篇文章一部电影某种知识,既可以少数人独占、也可以千万人共享,不增加太大成本。对于残障、顽劣学生,国家设立特殊学校保障关爱之;保障每一位正常学生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和接受间隔式终身继续教育的权益。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继续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常态化,不存在无法克服的障碍;以此,极大舒缓或消除当下社会普遍的教育焦虑。让百姓自由顺畅地享有教育权益,而不是因教育而被要挟、被折磨和被摧残。
         以5%左右设置优秀门槛,高招采取“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未入围者保障入普通大学;以15%左右设置优良门槛,中考采取“优良入围加随机录取”,未入围者保障入高中;以30%左右设置良好门槛,小升初采取“良好入围加随机录取”,未入围者保障入初中;小学幼儿园招生禁止考试,不设门槛,保障适龄儿童入学入园——淡化钝化升学竞争、摒弃掐尖、给高考中考退烧,小小调整,基础教育生态将全面改观。
         生产力够高度发展了,我国耗在教育上的资源其实不少;比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正确的策略是把资源用在桥面加宽和多建桥梁上、把更多人甚至把所有人渡过河去,而不是把资源用在过桥恶拼、把许多人挤下去。
         67320220521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648.   我国距离真实社会主义仍有一墙之隔、仅有一墙之隔……  
    649.   向人民实行货币福利、国企实行员工分红制度,是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急务  
    650.   不能把楼盖歪了  
    651.   用电脑随机录取破解应试教育过度竞争;不同学段可采取不同程度的随机录取  
    652.   “个税抵扣”片面有利于富人阶层、不利于底层群众,显失公平……  
    653.   建议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一年两次“民主生活”  

            更多新帖————
    1.   对伪善和造作抿嘴一乐——就一个网上段子的述评  
    2.   “检举揭发”一词何以被污名化  
    3.   敢于、善于、高水平开展批评斗争  
    4.   就这些方面,严正批评国家和当局  
    5.   “美团、哈罗单车在郑州暂停运营”  
    6.   提一个地方政府从银行贷款直接发给百姓的设想  
            更多冷帖————
    1.   对伪善和造作抿嘴一乐——就一个网上段子的述评  
    2.   “检举揭发”一词何以被污名化  
    3.   敢于、善于、高水平开展批评斗争  
    4.   提一个地方政府从银行贷款直接发给百姓的设想  
    5.   就这些方面,严正批评国家和当局  
    6.   掰扯“10万亿化债”的事情  
            其它更多帖————
    1.   解开功利捆绑;像尽享阳光和呼吸空气那样,构建我国务实方便、大众化、终身化的教育福利  
    2.   在教育和经济方面对国家的十个建言  
    3.   赞扬“12岁考上浙大”湛江女生陈舒音的优秀;建议其先休养生息、休学两三年再说  
    4.   朱德:关于我们党如何能够保证少犯错误和不犯严重错误的问题  
    5.   “高考命题题库化,高考题库公开化,有限选拔加电脑随机录取”的高考改革策略  
    6.   狭隘聚焦于书本知识考试分数,我国教育陷绝大多数学校和绝大多数学生于无所作为黯然绝望的境地  
    7.   珍惜、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对党和政府厉行监督和砥砺  
    8.   不能局限和迷信于考试选拔与选举投票;应当主要通过实践斗争造就人才、甄别人才、遴选人才  
    9.   话说“按需分配”  
    10.   对“土地公有没有无比优越性,只有无比腐败性……”跟帖的回复  
    11.   反对零散切割永久瓜分的土地私有化  
    12.   把厉老先生奉若神明,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思想界的迷失和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