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高考是什么?高考向何处去?(一)
洣崽
一.“高考选拔人才”一说是不妥的。
“高考选拔人才”的说法流行着,既有百姓的口头言论,官方也是这样正式表达,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分析。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但他们还未经实践,远不是人才,把高中毕业生称为“人才”,是一种误读误判或无意识的不负责任的“捧杀”;人才不是通过考试能“选”出来的、也不是考试能判定认定的,人才是在社会实践打拼中成长起来、逐渐被社会接受和承认的。“高考选拔人才”言过其实。
实际上,高考只是“高校选拔生源”的一种方式,是某些高校“掐尖”、捡吃现成桃子的省心省力的懒惰型办学方式。既然只是招录生源,正如不能以专业歌手、航天员、职业拳击手的标准来苛求所有人,不能用过分狭隘琐碎、钻牛角尖的学科专业内容来要求高中生。
这样一种“掐尖”式不正当竞争,披着“国家选拔人才”外衣变得合法而冠冕堂皇。这种方式,既有违市场经济的基本秩序,更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在长期激烈、狂热高烧般的高考比拼中,很多高分生源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被摧残,名校“掐尖”所得的高分学生,可能已经不是可造之才,而是已被烧焦的木炭。
迷信高考、期望通过激烈高考以“选拔人才”,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老思想,时间和实践已经证明行不通,需要我们认真反省和改正。
幸而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军队等各领域的人才和领军人物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样遴选出来的,他们支撑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果迷信于考试选拔人才,提拔一大批善于考试而实际一无所能或差强人意的人到主要岗位、关键岗位,那不误事、误大事?实际上,这种误事、误大事的情况逐渐严重。
应该对高考有重新、准确、实事求是的认识,高考只不过大学招生、不是国家“选拔人才”。这样才有利于淡化和钝化过分激烈的高考竞争、实行简易高考;才能为我国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宽松的、“荫凉”的、和谐的有利环境,久之,我国才有可能获得雨后春笋般的人才。
二
高考不改,为患国家。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确切无疑地发挥了积极正面的作用。长期以来,高考为底层优秀子弟的进升开辟和保留了一条通道,高考的维护社会稳定、维系公平秩序的作用是不必否认的;政府高度重视高考组织工作,高考工作一以贯之严密认真,也是应当肯定的。
但是,世异时移。时至今日,高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已经到非改不可的地步。
高考象凌空挑起几个棒棒糖,唆使、误导、诱惑亿万学生奋勇拼搏、你争我夺,演就一场竞相踩踏、头破血流、世界独一无二的无形惨剧。从此他们的童年和少年不堪回首,拼争代替了成长,压抑代替了自然,势利代替了浪漫,树上结下了许多早熟畸形的酸涩之果。高考损害了我国孩子的身心健康、抑制实践性多样化人才的成长,浪费了我国大好的宝贵的教育资源,空耗了青少年的青春时光。高考如同一场席卷天地、扭曲一切、波及每一个家庭的社会领域强台风,横扫之下,中国未来人才的嫩芽和花苞未及成长绽放,便花枝零落、元气大伤,再难恢复了。高考之害已经到了深重恶劣、不能容忍的程度。
成年人的责任,在为幼小者提供支撑和保障,使其免受生存奋斗的过早压迫与摧残。而今日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人为挑动他们的利益争夺,早早把他们推向拼争的战场。高考长此以往继续下去,拖累每一个家庭,破坏民族复兴大业。今日高考,发散着古代帝王科举制驭民权谋的遗毒;今日的高考现状,是对五千年泱泱大国教育智慧的嘲讽,是当今中国教育界百千万从业人员的羞愧,是世界教育史上罕见的怪胎,是新中国教育之耻。
高考制度是我国政府的一张名片、一扇窗口和一个品牌,与时俱进改革高考、革除弊端,才是真正的爱护高考、珍惜高考;否则,亿万学生和家长必然会用自己的脚投票。
高考不改,为患天下;改革高考,造福苍生。
三
我国过度考试为害不浅,必须纠正。
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过度考试问题,什么事情都考试,迷信考试,依赖考试;是一个“考试国家”。相应部门没有适当和有力的甄别手段和工作方式,只好求助考试,以考试来推动工作,以考试来推卸责任,以考试来模糊矛盾,以考试来掩盖问题;他们不懂得,很多事情很多领域是无法书面考试的,很多事情很多领域是不必考试的。每个人自然有他前进的发动机、有他选择的前进方向、每个人会对自己人生负责,何劳政府部门无休止地用各种考试去驱赶、推动?而教育、考试等职能部门,出于思想的惰性和工作方法的贫乏,出于狭隘落后老旧的工作惯例,还出于借考试之机谋取部门利益的小算盘,多多考试、经常考试、反复考试;这些部门以此沾沾自喜,很有政绩似的。
过度频繁的考试,干扰了人们正常的人生节奏,特别是干扰了青少年的成长,降低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品质,是严重的扰民。种种高厉害的考试,如高考,折磨着我国青少年,即使考完以后,仍留下严重的阴影,许多人甚至一二十年后还在梦魇中挥之不去。过度考试,空耗了人们的时间、精力、青春,贻误了人们的发展,耽误了正事,是我国自作自受的严重内耗,消减我国的元气。过度考试问题不是一件可以忽略、不予更正的小事。
从理论而言,过度考试,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偏离,不以实践为标准、以考试代替实践,从理论上是错误的。应当对我国的各种考试,包括高考、公务员考试、成人高考和学校对学生的考试等,予以清理和规范,数量上大部分减去,程度上去繁难从简易,科学认真地思考和规划我国的考试体系,让考试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对于擅自发起、组织考试的多事之徒,应当予以调查和问责。剥下考试的种种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甚至借以牟利的画皮。
比如,“研究生”教育就一定要考试吗?今后,国家实行普遍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每一位公民,每工作若干年比如工作7年就享有带薪休假一年的福利,期间国家提供学费、免于考试地鼓励他到高校学习充电、休养生息。人家要学习要进步要发展,国家还设什么门槛设置什么障碍?又比如,能否不以考试作为衡量大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标准?以为考试人家就学东西、不考试人家就不进步?以为考的那些东西就是真理、是圣经、是金科玉律?其实,走到社会一看,原来考的那些东西,充其量是皮毛,谁还记得曾经考过什么。学生进步不进步、成才不成才、出息不出息,不是考出来的。比如吧,土地和草木,草木生长于土地,土地你就提供水肥气热好了,不用土地的督促、监管、指示、评价,草木自然而然会生长发育的;每个人、每条生命都会对自己负责,没有驱赶和摧折,反而成长得更健康。并且,自然和社会,已经给人生设置了真实的实践的种种考验,哪里还需要我们的教育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地造作这么多额外考试来折腾和干扰人生?
对于小学生中学生,他们来到学校是来学习和进步的;而考试不是学习和进步的本身,而是对学习和进步的测量,过多过度频繁的测量是对学习和进步的干扰。比如种树,树种下去,今天动一动,明天摇一摇,时不时扒开土层看长根了没有,时不时忍不住剔掉树皮看是否还成活……这么折腾,这棵树还能活?又比如酿酒,酒酿好了,放置在一边,只要条件适宜,不要管它,过些时候自然成了好酒。但是,你总要自作多情按耐不住时不时晃荡一下、时不时搬一搬、时不时掀开盖子瞅两眼……这酒还能不酸?
四
苛刻繁难频密的知识性考试,无异于对人才的机枪扫射。
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对他们的知识性教育,应该规定在基础性通识性层面,而不应、不能人为拔高教育要求和考试要求。人为拔高教育要求和考试要求,以繁难、艰深、专业性内容苛求未成年学生,或许出于善意的初衷,而事实上却是拔苗助长、欲速不达、适得其反、摧残人才,是残忍的、有害的。
亿万学生,每个人都有其兴趣爱好、个性特质,这些不是寥寥数门知识课程所能涵盖的,某个孩子因某一方面的特殊天赋,可能成长为今后国家需要的某方面的杰出人才;国家的繁荣兴盛,正依赖和仰仗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其早年的兴趣爱好、个性特质,正是后来他得以成长为人才的早期胚胎和萌芽;这些“胚胎”“萌芽”,极其可贵,又特别柔弱,需要营养的及时滋养、需要阳光的温暖和照耀,特别需要教育的精心呵护。
但是我国的教育,急迫、贪婪、短视、狭隘、过分地将繁重知识学习强压在他们幼稚的心灵上,以繁难苛刻和频繁的考试相催逼,挤压了我国孩子兴趣爱好个性特质的成长空间,他们想做自己的事情而不行、想宁静自处而不得,把我国青少年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劳动社会实践隔离开来、驱赶催逼他们走上片面单一苍白狭隘的片面知识学习道路。结果,我们收获了一大批高分低能者、中分低能者和低分低能者,如同同一个模子拍出来;而最可宝贵、有可能今后发育成人才、堪称人才萌芽和胚胎的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质,早已因为外力挤压、长期缺失滋养而凋落了。
如果我国教育不是那样狭隘扭曲、考试竞争不是那么激烈炽热和繁难,我国青少年早期的兴趣爱好、特长禀赋得到较好保留和培育;待到年岁稍长,工作了,与实践结合了,他兴趣爱好和个性特质的幼芽继续萌发,无需国家的教育机器驱赶逼迫,他有自己的内在动力,他自身发动机发动起来,他在自己钟爱自我选择的个性化领域自得其乐、浑然忘我、不眠不休、精益求精,他的禀赋特长发展起来,足以造福国家和社会。
(待续)
此帖获赞: 0 被踩:0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