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转载人民网“数学”网友奇文——现行高考制度导致“浪费时间”和“人才多样化不够”
洣崽
本贴子给出现行高考制度的两个弊端,一个是浪费时间,一个是人才的多样化不够。
先说浪费时间,浪费什么时间呢?浪费人的学习时间。主要是,高考导致了一个人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没有必要地过长了。
学习任何一样知识,都有一个合适的时间,如果过短,则掌握得不好,如果过长,则浪费时间。
拿学车来说,一个人只要学习驾驶技术,能够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可靠的驾驶,则通过一个驾照的考试,拿到驾驶执照,他就可以开车了。我把这种考驾照的考试,称之为过关式考试,或者叫资格考试也行,是几乎人人都可以通过的,只要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就行。
当然,在考驾照的过程中也有人聪明有人笨。聪明的人只需要学习很短的时间就能够通过考试,而笨人则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够通过考试。
但是,以拿到驾照为目标,更多的时间用在学车上就是浪费时间了。比如说,一个聪明人花了五十个小时学车,就通过考试了,他就没有必要再为此学上五百个小时,那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一个笨人花了二百个小时学车,也通过考试,他也没有必要花五百个小时学车,如果那样也是浪费时间。
但是设想我国的考驾照制度设计成和高考制度一样,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比如国家规定每年只发五万个驾照,而且是全国统考,统考后成绩最好的五万个考生获得驾照,成了选优性考试,这就会导致人们为了学车严重浪费时间。
原来的考法一个聪明人只要学五十个小时就能够拿到驾照,但是,现在是选优,一个笨人花了五百个小时学车能够比聪明人开得好,因此驾照发给了笨人。但是笨人已经浪费了许多时间了。这就逼着聪明人要花三百个小时来学车。而聪明人的总数也远超过五万个呢?因此大家就来了一个时间大竞赛,最后所有的聪明人通通花五百个小时来学车。
当然,我承认,这种后果导致了凡是取得驾照的人开车技术都要比原方案高得多,倍儿棒。但另一个问题就是,那些个倍儿棒的技术,有可能大部分根本就用不上。
这是因为,由于竞争性考试,导致了考试的出题人也要绞尽脑汁来出更难的题,否则不容易选优,因此什么在悬崖边上开车啊,在熊熊烈火中开车啊这样的题都会出现,本来一个车库足够宽,有可能考试的人会弄一个特窄的车库门,使得倒车的技术必须误差不超过一毫米才能够倒进车库。总之一系列偏题怪题都会应运而生,而大部分驾驶员这一生也没有机会遇到那样一些怪现象。同时有一大堆复习指南专门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驾车办法,最后把开车变成了演杂技。而把大量时间放在研究稀奇古怪的驾车技术上,就浪费了时间。
此外,无论是聪明人还是笨人,心思全部用在学车上,在学车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而最后还是有大量的人拿不到驾照,那么学车技术就彻底没用了。
当然,有人会认为这种竞争性考试很公平,但是,我们为了这个公平是不是付出的代价太高了一些?浪费的时间太多了一些?因此我才主张抓阄的。如果说国家的名额有限,则想驾车的人还是通过一个资格考试之后,抓阄也是同样公平,却不致于浪费太多的时间。
而且,这种选优的考试最后也不一定选出优来。
比如说,一个聪明人学了五百个小时的车,按说应当拿到驾照了吧?但是一个笨人学上三千个小时,技术是超过了聪明人,但这就导致选出的是笨人,是为的奖励学习精神?比如现在有人能够高考连考上几年,那当然要比刚毕业的高中生考试更有经验。如果这种学习精神一被奖励,害得聪明人也要花更多时间用在学车上,别的啥事就都别干了。
高考导致的第二个弊端就是“人才多样化不够”。因为我们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不考试阶段,所以可以明显看出来这一点。
就我小时候,因为文革后期基本上没有什么考试,或者考试与一个人的一生没有什么关系,这个时候学生们都是自由学习的。因此我的邻居的孩子们,都可以凭着兴趣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有的喜欢吹笛子,因此就一天到晚在阳台上训练笛子。有的喜欢拉小提琴,因此就苦练小提琴。也有外语爱好者的,见到外语书就喜欢。还有打家俱的爱好者,有钓鱼爱好者。我的印象很深的是,那个时候有许多无线电爱好者,文革后期出的一本杂志就叫《无线电》那可是抢手的杂志。那个时候学这些干什么?纯为了好玩,因为没有考试嘛。这么一来人才是多样化的。
来看美国吧。我认为美国的人才就是多样化的,这是因为美国的高考制度不严重。而日本的高考制度是严重的,因此日本的人才不如美国那么多样化。
比如说美国的爱迪生,大发明家,还有发明了飞机的莱特兄弟,他们都没有什么硕士博士文凭。
我们还经常注意到西方经常冒出来一些人尝试着乘汽球飞过太平洋啊,登山啊,等等,玩艺术也玩的多样化,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都是“发明”出来的。
我把社会上的人还是根据智力划分为聪明人和笨人两大类。
假设实行人才多样化规则,则一个聪明小孩特别喜欢外语,比如说吧,他到了十五岁的时候能够熟练地说五门外语,泰国语,越南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法语,那么这个人是不是个人才呢?肯定是的,如果任由人才自由发展,这样的小孩就有可能出现,而且是事先选拔人才的人没有预料到的。但是现在加了一个高考制度,人们,主要是孩子的父母,清楚这孩子聪明,因此普遍的观点就是聪明的小孩不高考那就太可惜了。因此只好为高考而准备,而复习,当然,这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也能够进入重点大学,但是,所学的课程仍然是数理化啊语文啊英语啊那一套,是按设定的模子打造出来的,当然,也很优秀,但是我们就没有机会得到一个能够熟练说五门外语的人才了。
当然,你可以回答说,那没有问题啊,可以修改规则专门能够让掌握五门外语的人上大学啊!但是我这里只说了一种类型,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其它类型的人才我们无法事先预料得到的。这将导致考试的成本大为提高,或者仍然要存在着不公平啊,走后门啊这类事情。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向大家宣传,没有必要大家都高考嘛,鼓励大家选择各种道路嘛。
当然,选择各种道路是不错。但是,哪个人也不愿意“彻底堵死自己的一条路”。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这辈子的理想是当市长,那他非得通过大学入学考试不可,如果他下决心不上大学,则完全没有机会。因此他要做出“不上大学进行其它发展”的决策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思考,因为潜在地他已经彻底放弃了或者说堵死了一条路。
问题在于每个人做人生决策的时候是不希望轻易地彻底堵死一条路的。比如说,有的人过着单身生活,觉得单生生活特别好,暂时也不想找对象,但是他不过就是这么一个暂时的决策。如果他决策彻底单身一辈子,那你劝他做绝育手术?干脆把自己给敲了?他通常会认为是一个严重的思考。
尤其是,一个人面临着社会,他不喜欢被别人视为大傻帽。如果一个聪明人学习成绩倍儿好,决定放弃高考,周围人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父母的唉声叹气也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只有说一个笨人,学习成绩特臭,他的父母才会认为,唉算了,让这孩子发展点别的吧。
因此,我这里新定义两个术语,将上了大学的人才称为“正规人才”,没有上大学的人才称为“怪才”。则现在的高考制度,使得聪明人都加入“正规人才”的队伍,而只有笨一些的人才加入“怪才”队伍。这就导致一个社会的怪才队伍的智力水平不那么大。
但是一个社会的活力,创造性,主要取决于怪才队伍的智力,正规人才通常起维护社会的作用。怪才队伍的智力水平不够,影响着社会的创新力。
虽然现在有录取特长生的政策,但是通常也是这样,只有父母注意到孩子是个笨人的时候,才去让他从事踢足球啊这样的特长的事情。我国的足球为什么上不去?因为一等一的聪明人才不去踢足球。只有正式高考无望胜出的人才去踢足球。我们看到中国的足球队员和西方的相比差了哪一点?就是聪明程度不够。一个好的足球运动员,一定是极聪明极狡猾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对手胆寒。比如女排吧,我就认为我国第一次夺冠的那个女排队伍,可不简单地只有拼搏精神,看她们打球就知道,她们是极聪明的,聪明得让对手害怕。
因此,也只有高考制度不严重的国家,才有机会出好的足球运动员。
现在意识到这一点,强调所谓素质教育,也就是鼓励学生去画画啊,摄影啊,跳舞啊,学一些乐器啊什么的。可是你那个高考的竞争性考试在那里摆着,人家把原本复习的时间用了一部分来画画啥的,有可能意味着他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一点啊?
拿电影来说吧,现在导演张艺谋,算是比较聪明的了,他没有经历过艰苦的高考训练。但是后面的导演,怎么就超不过张艺谋呢?也还是不够聪明,看现在的许多电影,就觉得那个导演的聪明程度是不够的。
数学2007-07-04
此帖获赞: 0 被踩:0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