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还几分时间,留一方空白——论空白在教育中的意义

洣崽

  
         一
         就一般的习惯与定势,我们通常关注的是“有”、“存在”、“作为”的作用与价值;但有无相生,虚实共存,不妨换一个角度,去领略“空白”、“虚无”、“无为”的意义。
         绘画上,恬淡空白的恰当运用,可以使画面疏略有致;音乐中,空白的恰到好处,能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今的民航、列车、宾馆等行业,也越来越多地倡导“免干扰服务”,即:把客人安顿妥当之后,除非客人请求,决不轻易打扰……
         哲人老子曾经有一个比喻:“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大意是,揉合陶土,做成各种器具,因为中间空虚,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成房屋,因为中间空虚,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全靠“无”发挥它的作用。
         老子把“空白”的意义说得妙绝。
         二
         教育中更应当重视和珍惜“空白”的价值与意义。比如:
         优秀的教师课堂中往往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舒缓轻重,留有让学生思考、参与的余地,留有让学生练习的时间与机会;
         做班主任工作,毋需事事包办代替、事必躬亲、严严实实、滴水不漏,而是设法培养学生自治的能力、自觉的习惯,让学生自主地发展。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更好地成长,班级集体逐渐形成;
         对待落后学生,应当采取谅解信任与期待的态度,留出一片空白,不能局促太急;
         一位尊敬的校长,就多次强调,教师晚修下班辅导,只要起督促纪律、解答疑难的作用,不要太多讲解题目,占用学生的时间;
         ……
         “空白”之于教育,为什么是不可缺少的呢?
         一是学生学业的需要。学生在课堂聆听老师的授课,观察老师的演示,但还必须经过课后的整理、消化和吸收,才能纳入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融入学生自身的“血液”。牛羊吃草之后,尚且还需要反刍。另外,学生在课外自觉主动获取的知识与经验,往往更深刻、更亲切、更牢固,是对课堂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与拓展;
         二是学生身体与精神健康成长的需要。他们处在发育的阶段,学业紧张,他们需要休息与玩耍,需要锻炼的时间,需要宽松的环境;
         三是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发展特长、有所创新与发现的需要。毛泽东早年曾有《咏天井》一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
         三
         且看一些杰出人物的成长事实:
         徐霞客,接受了当时的传统教育;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受母亲鼓励,游历山川,最后写成了被誉为世间“大文字、真文字、奇文字”的《徐霞客游记》。
         毛泽东,先后读了五六年私塾,后来辍学回家,在家的两三年时间,白天干农活,晚上看杂书;十七岁时才正式入高等小学堂;长沙一师毕业后,不带分文,游学四方;在北平,入北大图书馆,如饥似渴,广泛涉猎,自学半年之久。
         牛顿,还未出生就父亲亡故,经历了求学与辍学;入剑桥大学学习;后因瘟疫流行,大学暂停,牛顿回到家乡的农场。在宁静的环境里,牛顿钻研数学,创建微积分理论,思考天体运行,为后来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力学定律,做了准备。
         爱迪生,小学表现并不聪慧,后来辍学,在家里由母亲对他进行教育;卖过报,当过报务员,倍尝艰辛,后来成世界著名发明大家。
         当今的美国电脑奇才盖茨,大学没毕业,就干自己的去了……
         以上人物的成长历程,都有共同之处:第一,他们都接受了教育,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正是早年接受的教育,铺就了他们后来的成功之路。对此,教育者们不应当枉自菲薄。第二,他们的教育都有大段空白,他们很好地把握了空白,利用空白,他们了解社会民生,增长才华,选择发展方向并为之奋斗。正是空白的存在,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空白对于他们的成功的意义,值得深思。
         卓越人物往往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特立独行的举止,痴迷执著的行为,独特的性格,超越的思想,和其它丰富多彩的多样性;他们专注于某一领域,在其它事情上又显得欠缺与笨拙。因此,卓越人物的成长,更需要社会特别是教育的宽容、理解和认同。
         创新与发现的诞生,需要艰苦的孕育和酝酿,需要充分的时间和免受干扰的环境。比如酿酒,轻易摇晃,是会酸的。
         人才辈出是教育成功的标志。这样一个时代,多么希望卓越的人物多如繁星,创新与发现层出不穷。
         四
         但是我们当前的教育,课程繁难,课时爆满;一种模式,一统天下;书包重、作业难、考试多、补课繁、压力大,恨不得把几千年来人类所获得的全部知识,都塞进一颗颗头颅。教育的过于饱和,挤占了应有的空白。这种教育,类似工业的高强度大规模批量化生产,造就知识结构的雷同。高度板结的土地,不是卓越人才大批涌现、发明创新硕果累累的良好土壤与环境,就算有创新的幼芽,也遭遇摧折和干扰、无法成长。
         如果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所以课程紧张;那么几十几百年后,是不是要二十四小时日夜转?
         基础教育的目的,应当不是奢求学生占有人类知识的全部,而是促成他们占有极少量的基本知识和掌握较强的选择、获取、驾驭、应用知识的能力。来到水边,我们不是要把河水喝光;学生毕业时,不是要他们挑着满筐的“鱼”回家,而是除了随身拎一两条“鱼”之外,最重要的是学会钓鱼、学会抓鱼和捕鱼。
         “书到用时方恨少”。但一生的知识需要毕生的追求,“活到老,学到老”。一劳永逸的办法是行不通、徒劳有害的。谁也无法预料人的一生将遭遇到什么样的道路,怎能强求在青少年时期就为终生发展做好知识预备。牺牲青少年的快乐时光、多彩梦想和身体健康,积攒了许多终身派不上用场的琐碎知识,是糊涂、错误的。
         像过分操心的母亲,不相信长大的孩子能自己吃饱,一定要一口口亲自喂下。结果呢?动物园饲养太久的动物被放归山野的时候,反而不会扑食。
         现代社会常见的不是信息的贫乏,更多的是信息的芜杂:目不暇给,耳不胜听,食多不化,消化不良,眼花缭乱,头晕目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过量信息的狂轰滥炸,不是造就健康人生和人才的良好环境。当今的教育,倒是应当有意维持一种宁静从容、空灵恬淡的气氛。一百多年前的龚自珍呼唤过“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在更是一个多样化、个性化,不求面面俱到的时代。不应当曲解误读“全面发展”思想;“全面发展”应当是从整体把握的身体、心灵、智慧、能力的常识性通识性低门槛的和谐共进,不是每个细节、每门课程、每个项目、每个领域在专业高度的全知全能。全知全能是绝无可能、无法实现的。“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苛求面面俱到、贪多求全的教育是令人一事无成的误人教育。我国中小学教育在知识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上贪多求全、吹毛求疵,却对实践教育的整体坍塌和全面缺失置之不顾无动于衷不负责任。
         过犹不及;当前我国教育在整体发展上过分片面狭隘、在知识细节上又过分苛刻冗杂,事倍功半而且有害:损害学生身体与精神的健康,剥夺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摧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精神和创新与发现的幼芽。
         科学有效的教育完全用不着如此高度紧张、繁重密实,有可能而且也应当还几分时间,留一方空白,让他们自由驰骋。
         五
         教育中空白应占多大分量?比如一个学习日,除了饮食睡眠的时间外,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应当占怎样的比例呢?
         应当说,情况不同,空白所占的分量也相应不同。比如授课内容密度大、难度高,所留空白就应当较多,反之可以较少;学生自觉性高、自学能力强,空白应当较多,反之则教师的辅导应当稍多;小学、中学、大学空白所占的分量也应当是不同的。
         但不妨提出一种假想,设立一个大致的比例,在此基础上再行斟酌。
         数学上有一个“黄金分割比”的概念。人们发现许多事物不谋而合的符合一个比例,符合这个比例,就显得优美、和谐。这个黄金分割比的数据是0.618。
         对中学教学来说,或许课时与空白的比例也暗合这一“黄金分割比”?课时占0.618,空白占0.382。(对小学与大学来说,则似乎以反过来较为合适:课时约占0.382,空白约占0.618)。
         六
         现在是还学生以自由支配的空白的时候了。
         我们的日课时能不能压缩,比如上半天课活动半天?
         课外作业变相挤占了应属于学生的空白,能不能少布置?
         寒暑假、周末能不能停止针对升学的补课?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课程要求畸形过高,能不能降低?畸形过高的课程要求,不是我国教育的光荣,如同脖子上的硕大囊肿不值得自豪一样。
         能不能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休学与复学?
         课程繁重,能不能把一些课程改为选修课?我们的东邻日本,把英语列为选修课;是怎样的国情,我们中国偏把英语列为亿万中学生的长期的必修课程,并且以繁难程度相苛求,在高考中把英语推高到炙手可热、癫狂高烧的程度!
         七
         对于学生的空白,应当实行“免干扰”原则,信任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自由成长,允许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使有的学生在较多空闲中,不善选择、无所适从、无所事事、耽于玩乐或接受不良影响,也只能给予有限的、必要的、尽可能慎重的指导。
         有了空白,还应当提供多种多样各个方面的设施、条件与机会。如体育运动、图书阅览、音乐舞蹈、绘画摄影、试验、电脑上网……等各类设施向学生尽可能充分开放。
         一所学校,教师人数众多。假设每一位教师除了课程之外,还能培养练就一两门较高水平的特色绝活,每位老师能负责一个完全自愿参加、不增添学生负担的课外兴趣小组,或设立一门选修课,或承担一项课外活动……
         那么,在空白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能过得更丰富多彩、更有收获。
         八
         假设学生是生龙活虎、朝气四溢的孙悟空,现在是放松紧箍咒的时候了,不要把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的孙大圣禁锢成现代孔乙己,禁锢成书呆子。
         高质量的教育与充分的空白缺一不可。二者皆备,我们的学生才能朝着理想的天空飞腾起来;我们的教育才能化育出繁星般的人才,收获创新与发现的累累硕果。
         足够的空白,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让我们关注空白。
         67319990305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基础教育之“杂”与后续教育之专精尖  
    2.   只能让鬼推磨、不能让鬼当家  
    3.   我对教育部的批评和跟群友的砥砺切磋  
    4.   优先级:基层民主>媒体监督>法治  
    5.   一剂药方  
    6.   美国教育部关张,我国教育部何去何从?  
            更多冷帖————
    1.   基础教育之“杂”与后续教育之专精尖  
    2.   只能让鬼推磨、不能让鬼当家  
    3.   我对教育部的批评和跟群友的砥砺切磋  
    4.   优先级:基层民主>媒体监督>法治  
    5.   当心报应  
    6.   会议民主和微信群式民主  
            其它更多帖————
    1.   实行货币福利,促进经济的自生长和微循环  
    2.   过犹不及;中小学艰深化繁难化倾向有害无益、摧残学生  
    3.   知识负担已然过度膨胀片面过分,弥补久已缺失的实践教育短板,是我国教育的紧迫任务  
    4.   我国教育高考病症与新冠疫情的比较  
    5.   教育资源海量丰富的网络时代,学校教育向何处去?  
    6.   “李文亮”“八人谣言”案例和教训表明,创设社会底层的通天报警报告机制极端重要  
    7.   经济社会,货币充盈才会繁荣兴旺、活力盎然——话说农村和农村发展问题  
    8.   改革高考制度,建议炽手可热极度掐尖的前若干名校实行“有限选拔加电脑随机录取”  
    9.   构建“员工分红制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展望国企和教育体制改革方向  
    10.   高考中考建议——创建题库、题库公开、微调细节、随机抽题、适当更新、重复使用  
    11.   讳莫如深、耻言社会主义的时代即将过去,社会主义将如初升太阳辉映天地  
    12.   我国开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