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从张宗昌“三不知”到中央和地方债务,正本清源捋金融

洣崽

  
         过去山东军阀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去掉其中的调侃因素,其实也反映了金融的复杂。我国金融混沌不清,不是没原因的,尤其是我国经济理论界迷失自我、迷信西方、半生不熟地膜拜西方“经济理论”、而西方经济理论囿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本身已经陈旧落后和谬误,又加之一些经济“专家”“权威”“大师”的故意复杂化、神秘化、搅混水、浑水摸鱼的情况。有必要正本清源,捋一捋国家金融。
         央行新增货币,就是央行代表国家收割发展红利;新增货币后,制定适宜的蛋糕划分方案,基本合理地发放给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百姓,由各方自主开支,就是各方共享发展红利;与之相反,新增货币后,不与上述各方共享,不是以发放、而是以借贷的方式把新增货币投放社会,则央行代表国家垄断了发展红利、成为整个社会最大的债权方。其后果是,中央负债、地方负债和居民负债。本质上,央行也就相当于国家的“账房”、是一个国家金融中枢机构,理应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这倒好,到头来央行变成老大、变成最豪的债权方,直接和间接地把中央政府、把各地方政府、把各企业、把百姓变成对它的负债方,凌驾其上。
         我们普通百姓也时常收到银行的放贷电话,什么原因?本质上是央行天量货币需要投放渠道:央行放贷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亟待放贷给社会……
         国家一天不实行新增货币之金融收入的中央、地方和百姓等多方发放式合理分享,新增货币的投放就一天离不开对社会的放贷;各方举债,央行才能把新增货币投放出去,各方举债是央行新增货币后向社会顺利投放正常运行的需要。于是,中央严重负债、地方严重负债、百姓普遍背负房贷车贷沉重负债的不正常现象却成为常态。
         有一种大脖子病,脖子上形成巨大的囊肿,就是身体机能不正常而导致的不得已的另行弥补。我国社会从中央到地方到居民的普遍债台高筑,就类似于大脖子病。
         央行对既有的中央负债和地方负债合理有序清零;今后,国家应当坦承新增货币所产生金融收入的客观存在,把这一金融收入纳入国库,合理发放而不是借贷,让中央、让地方、让百姓分享发展红利,那些所谓负债、那些纠葛,也就尘埃落定、风烟俱净。
         67320230219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对伪善和造作抿嘴一乐——就一个网上段子的述评  
    2.   “检举揭发”一词何以被污名化  
    3.   敢于、善于、高水平开展批评斗争  
    4.   就这些方面,严正批评国家和当局  
    5.   “美团、哈罗单车在郑州暂停运营”  
    6.   提一个地方政府从银行贷款直接发给百姓的设想  
            更多冷帖————
    1.   对伪善和造作抿嘴一乐——就一个网上段子的述评  
    2.   “检举揭发”一词何以被污名化  
    3.   敢于、善于、高水平开展批评斗争  
    4.   提一个地方政府从银行贷款直接发给百姓的设想  
    5.   就这些方面,严正批评国家和当局  
    6.   “美团、哈罗单车在郑州暂停运营”  
            其它更多帖————
    1.   养老金问题应当引入原始股概念;建议国家尽可能和尽快地向老年人倾斜  
    2.   让公务员 引领我们奔向更多休闲的新时代  
    3.   精简公务员的提议是错误的  
    4.   国家应该把年轻人的就业包起来  
    5.   实行“过饱和重叠就业和轮休”,在大格局下彻底解决就业问题  
    6.   实行“重叠”“过饱和”就业和“轮休”,实现充分就业的建议  
    7.   人的终极不得已武器——“破坏性资源”  
    8.   群众要的不是“扶贫”  
    9.   生态脆弱地区百姓不破坏生态,就是对国家的极大贡献  
    10.   生产过剩时代的“贫困”问题  
    11.   天干物燥容易引发漫天大火  
    12.   “天啊,下一场透雨吧!” “不,要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