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一种美味》……

洣崽

  
         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一种美味》……
         浙江今年(注:2017年)实行“新高考”,但事实上,“旧船票”还是那张“旧船票”、老码头还是“涛声依旧”。比如那语文阅读题《一种美味》,阅读材料的原作者面对理解题也无奈表示“我是真做不出来……”,原作者尚且如此,将考生置于何地?新高考进步何在?
         先且不表“置考生于何地”“新高考进步何在”的问题。
         那语文高考的阅读选材直让人大跌眼镜。客观地说,这段材料,其语言乏善可陈,其内容更不可取。网友可以方便搜索,这里就不全文重复引用了;大意是,几十年前,一个小孩在村头沟里抓了一条不大的草鱼,贫困人家像得了宝似地好好烹煮全家享用,“这种鱼和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鱼跳出锅外、全家喝鱼汤却全然不知,死鱼眼里“闪着一丝诡异的光”,以过去的贫困来反衬现在的生活美好。但,这种杜撰内容违背生活情理、违背历史真实和没有代表性;与现在相比,那个年代确实贫困,但洣崽为六十年代生人,从那个时代走来,从亲身经历知道,那时生产队定期不定期分粮、分油、分肉……,过年时吃鱼吃肉、有鸡有蛋有豆腐、吃好喝好是常态的事,不至于全年辛劳“养羊”“养牛”“养猪”却难过到要“好多年”才享受一次“吃鱼美味”,三个孩子没一个读书也不是那时的常态。
         人的见识和笔力有高有低,抓不准社会核心实质和时代脉搏、描述不准确不恰当、文不达意是一般作者常有的事,作者写出此文不足为怪。但帖文千千万万,文章万万千千;夸张曾经的贫困和问题、贬损新中国历史,这样内容的文章偏受到出题组的亲睐,反映出教育领域怎样的思想倾向?
         这种夸张已经违背了实事求是和真实的底线。精心选取这样违背历史真实、不具历史代表性内容的文章,客观上具有贬损抹黑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的效果,出题组什么深意呢?想要给广大考生以一种怎样的思想暗示呢?
         新中国历史可大致区分前三十年和后几十年,都有其业绩和困难及问题,应当客观对待,应该心存厚道和刚正。
         应当尊重前人的贡献和业绩,应当尊重他们为后人打下的基础,对于时过境迁已为陈迹的过失和教训,应当体谅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和探索发展道路的艰难,应当从粗从宽,因为历史已经不能重来,不要夸张前面的问题和错误以迎合谄媚当下,应当坚守基本的人格。对正在进行的发展改革进程和国家方针政策,除实事求是的歌颂外,倒应当勇于揭示和勤于批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损失和挫折,有利于国家和人民。
         有些朋友恰与此相反,对于应当尊重和从厚从宽的,偏夸大其词刻意渲染甚至虚构抹黑;该勇敢揭示严格批评的,反倒阿谀谄媚。病根很深啊。
         67320170611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基础教育之“杂”与后续教育之专精尖  
    2.   只能让鬼推磨、不能让鬼当家  
    3.   我对教育部的批评和跟群友的砥砺切磋  
    4.   优先级:基层民主>媒体监督>法治  
    5.   一剂药方  
    6.   美国教育部关张,我国教育部何去何从?  
            更多冷帖————
    1.   基础教育之“杂”与后续教育之专精尖  
    2.   只能让鬼推磨、不能让鬼当家  
    3.   我对教育部的批评和跟群友的砥砺切磋  
    4.   优先级:基层民主>媒体监督>法治  
    5.   当心报应  
    6.   会议民主和微信群式民主  
            其它更多帖————
    1.   对到目前为止的我国教育的批判(一)  
    2.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政治庸俗化、政治投机和不讲政治三者并存  
    3.   国家应当停止对学历文凭的迷信和苛刻要求  
    4.   大学教育,职业教育,中外教育,终身教育——说长道短话教育  
    5.   中国呼唤工匠和如何造就工匠  
    6.   教育部开错药方了  
    7.   把出现人才归为大学的造就,是贪天之功;期待大学造就卓越人才,是缘木求鱼  
    8.   人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吗?  
    9.   教育改革的目标主要不在于“减负”,在于“调结构”  
    10.   初中毕业生读高中读职校的分流做法是不好的  
    11.   脱离实践的我国教育,陷入误区误人无数,无脸以对亿万家庭  
    12.   “高校的课,为什么学生不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