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投入体制
洣崽
一
我国办教育的计划体制需要改变。
自然界有两种现象,耐人寻味:一是推磨。磨盘在外力作用下,做机械的转动,推则动,不推则不动,绝对老实可靠。运转的能量来自于磨盘之外;磨盘的运行,完全掌握在操作者的手中。百年千年过去,磨盘仍忠实地运行在原来的地方。可称为“磨盘式”。另一种是草木。那遍布山野的草木,谁也不去管,它们自自然然,受阳光,收雨露,吸养分,自作主张,新陈代谢,居然由小而大,发展成长,碧草青青,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繁衍进化不已。可称为“草木式”。
“推磨”与“草木”的根本区别在于:“推磨”的能量来自于外部操作者,“草木”的能量依靠自身的取得;“磨盘”的运转完全由操作者掌握,而草木则能自己做主;效果也截然不同,前者只能作机械的运转,而后者能生长与发展。
二
“推磨式”体制只适应于:自身不能取得运行能量的、自身没有主动创造活力的、没有自控自律能力的、只能依赖外界动力与操作的——这样一种机械体系。
教育的主体是富有创造性、有生命活力、有自律精神的人,而不是机器;教育的对象是千差万别、充满个性、生动活泼的学生,而不是等待加工的零件;教育体系能主动地寻求发展的能量与动力,寻求各方面的经济源泉;有自主自治的能力,能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而不局限于依赖外界的动力与机械操作;教育内容要求不断创新,不能似机器原地运转。教育的特性决定了教育的草木式体制。
但是,我国当前的教育运行体制,基本地类似于“推磨式”,政府是那辛辛苦苦的推磨人,千千万万所学校则是等待推动的磨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在短期内迅速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采取较多的政府行为,是有道理的。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教育的根基已经牢牢扎下;另一方面,对学校高度控制、过分干预的政府包办教育的原有体制,已经越来越陈旧,不适应发展的要求,遭遇到严重的困难,暴露出低效、浪费、缺乏动力、没有活力、衙门作风、不思创新的深刻缺陷。
为了教育的继续前进,有必要也有条件进行历史的总结和改进了。
从原有的“推磨式”体制向自然生长的“草木式”体制转变,就是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三
另一方面,向全体国民提供普遍的公共教育服务,是世界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这一做法也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整体性地迅速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与稳定和谐,有利于加强国家凝聚力和改善国家形象;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据专家估计,我国税费约占全国GDP的30%,居世界领先程度,更有责任有义务为人民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服务。当前,子女教育费用已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堪承担的重负;享有普遍的基本免费的公共教育服务已成为人民的强烈愿望与合理要求,也理应成为负责任政府的施政追求。我国也确立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
四
新的教育体制,既应坚持教育服务普遍和免费的原则,又要保证教育的投入;既要有利于百姓便利地获得高水平优质廉价的教育服务,又要保证教育的活力、发展与效率。将生机勃勃的市场化经济体制之枝,嫁接于国家教育体系之本——建立以财政为支撑、采取类似教育券形式的教育投入体制,可以解开此结。
目前的当务之急,主要不在取消各地之间、各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教育水准的差别,这种差别会永远存在,是不可能取消的。山不转水转,问题的解决可以在另一方面:不论地域差异,国家赋予每一个相同学段的孩子以同等的教育经费,让每一个孩子同样享受到国家的恩泽和时代发展带来的福利,让他们有基本同等的机会去选择学校和选择教育服务。
五
过去有一段时期我国政府对教育投入畸形偏低。在建立普遍性的教育公共服务中,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未能尽责,反将自己应付的责任转嫁百姓,我国税收负担居世界前茅,却未能提供基本的教育公共服务,这是不相称的。
现在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长足进步;但未能创设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高效的教育投入体制,依然沿袭过去的计划经济投入模式,致使我国教育经费浪费极大、效益低下,巨大教育投入跑冒滴漏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基层学校处在教育投入渠道的最末端,实际所得捉襟见肘,处处受制,缺乏动力和活力。
忠实地科学地贯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宪法精神,我国教育领域应当将国家教育经费直接打入每个学生的教育专用账号上,学生到国家认可的学校报名入学时以此冲抵学费。
当我国政府对教育投入有了合理增长,又因构建科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而提高了经费利用效率,还因各校之间激烈市场竞争学校主动改善教育服务和降低收费,当学生手中所持教育经费与学校收费普遍持平时,就是免费教育的实现之日了。
理顺教育投入体制,增加教育投入,逐步、坚决、最终真正实现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完全的全程免费教育——是可以实现的,是造福人民、并为党为国家添光彩的伟大德政。
向学生专用账号打入教育经费,国家以此方式向人民提供教育福利,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就是社会主义;尊重各学校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其收费权、开支权、决策权,各学校以优质教育服务招徕生源,让各学校在国家宏观框架法律法规范围内运作并向学生收取学费,这就是市场经济。两者紧密有机结合,就是教育领域对“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宪法精神的践行。
六
政府在教育中的位置与角色。
政府的教育主管机构把本该属于学校的自主权归还学校,从不能胜任、管不胜管的细致繁杂的学校内部事务解脱出来,可以称为“政校分开”;政校分开之后,政府重新坐回监察者、指导者、规范者的位置。
学校获得自主之后,仍然需要政府的宏观保障与服务,政府恰当的约束、规范和指导是学校健康发展的保证。学校办学资格的审查,教师从教资格的审查,对教学内容、教育方针、教学方法、学校规章的审查,对教育市场中竞争行为的监督、规范与仲裁,对学校的考核与评定——都将是政府分内之事。
新体制下的政校关系,同于交警与驾驶员的关系。交警执行公务,却不直接操纵每辆车的油门、刹车与方向盘;驾驶员有开车的自主,但需要和接受交警的保障、规范与服务。
七
市场化改革,将使教育界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经济来源的根本解决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当大多数学校被送入市场大海让其自由发展之后,国家会喜悦地看到学校之间的竞争及竞争之下各校展现出来的活力创造力,各学校积极主动地节约高效地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育成本,争创教育特色。无数各具特色的优秀学校因此成长起来,那时的教育,将不再是四海之内一个模式,而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迎来教育多样化的春天。
市场化改革完成一个时期之后,还会形成教育的买方市场:供过于求,竞争激烈,价格低廉,服务优良,那时,将不再是学校对学生的挑剔,而是学生对学校和教育服务的精挑细选。长期以来危害至甚的应试教育也将画上圆满的句号。国家也将有足够的余力,对偏远贫困地区无法市场化运作的学校实施特殊的扶持了。
于是,中国教育的新局面终于到来。
67320060304
此帖获赞: 0 被踩:0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