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对将来中学课程和高考安排的设想

洣崽

  
         将来的中小学实行半天上课半天活动的学制。
         小孩约6岁左右入学,小学5年,初高中一体化共5年,中小学总共10年。16岁左右中学毕业、参加完高考;在中学大学之间插入为期两年的学徒式职业技能教育和自主研修及自我发展,要求每人必须接受一、二年的学徒式职业技能教育;之后,才能上大学。
         小学5年,略。
         中学不再分初高中,总称中学,分中一、中二、……中五共五个学年度。
         高考安排:小学不开设英语,中一和中二开设两年英语课,中二末尾举行英语高考,以掌握26个字母、几百个单词、一两百句常用对话为要求,题目简易,英语科以60分纳入高考总分中;此后,英语不再作为必修课。中三时地理和历史高考;中四物理和化学高考;中五时语数政生四科高考。
         课程如下:
         一周24学时的安排:每周5天,每天上午4节,下午1节,之后文化体育活动实践劳动等;或恢复以往每周6天,每天上午4节,下午为文化体育活动或劳动实践等(通过轮休安排,并不增加老师工作日)。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法律等课程,在实践活动时间灵活务实地以社团、以活动、以自学、以辅导、以选修、以达标检验等方式进行。
         中一:每周24学时,英5语3数3史3地3物3,留4节做机动
         中二:每周24学时,英5语3数3史3地3物3,留4节做机动
         中二末尾时英语高考。
         中三:每周24学时,史5地5语3数3物3化3,留2节做机动
         中三末尾时历史地理两科高考。
         中四:每周24学时,物5化5语3数3政3生3,留2节做机动
         中四末尾时物理化学两科高考。
         中五:每周24学时,语6数6政5生5,留2节做机动
         中五末尾时语文数学政治生物四科高考。
         每位学生参加所有9个科目的高考,高校招生录取时,只需按文科或理科或所有科或选定科的分数累加统计即可。
         67320160529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扯一扯“5C教育法则及核心素养”  
    2.   合格的教育应当知识和本领双修  
    3.   说一说“思想统一”  
    4.   分钱发钱补贴生育,“不误农时”  
    5.   是物质大于精神还是精神大于物质  
    6.   建议国家当机立断痛下血本——每生育一孩补贴30万  
            更多冷帖————
    1.   扯一扯“5C教育法则及核心素养”  
    2.   说一说“思想统一”  
    3.   合格的教育应当知识和本领双修  
    4.   是物质大于精神还是精神大于物质  
    5.   分钱发钱补贴生育,“不误农时”  
    6.   我国社会经济堵在央行“只进不出”聚敛性金融错误政策  
            其它更多帖————
    1.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摒弃“党八股”  
    2.   建设各级各地各单位微信群式基层民主,打造我国遥遥领先的先进性  
    3.   破除“专家”“权威”迷信,回归“实践检验”标准  
    4.   社会主义者应当大气磅礴包容团结,当前办合作社办食堂不可取  
    5.   教育发展方向和社会根本出路  
    6.   “躺着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没钱花”,是社会发展方向和大势所趋  
    7.   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  
    8.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9.   应该是新媳妇怕公婆,而不是公婆怕新媳妇  
    10.   且不忙痛斥国民党军队的无能  
    11.   不管谁当家,还是要走群众路线  
    12.   倘能如此这般,“以人民为中心”就真正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