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我国教育基本地背离了国家教育方针——对我国教育缺失实践劳动的批判

洣崽

  
         一
         从文件上、言词上、宣传上,教育部门对应试教育没有不反对的,对素质教育没有不鼓吹的,对全面发展没有不支持的,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没有不赞同的,对国家教育方针没有不举手的。
         但我们更看重事实。教育的实际情形却每每相反——正是教育部门具体的政策措施促成了应试教育的狂潮,令素质教育有名无实,令全面发展陷入误区,令教育成本无限扩张,令百姓的教育负担沉重不堪,令国家确立的原本科学正确的教育方针无法贯彻。如果不是主观的故意,则应该是相关部门业务能力不足和欠缺政治思想觉悟。
         二.劳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及劳动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对古今中外许多哲人有关劳动的论述进行回顾是有益的,我们来分享以下思想: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马克思
         “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一切儿童从9岁起都应该无例外地参加生产劳动。”
         ——马克思《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
         “普遍禁止童工是一种空洞的虔诚的愿望。因为问题不在于禁止童工参加生产劳动,问题在于摆脱资本主义对于童工的剥削。”——马克思《哥达纲领的批判》
         “在…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
         “对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
         “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脑力体力的全部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恩格斯《反杜林论》
         ……
         以镰刀斧头为标志、代表劳动者利益和意志的中国共产党人,夺取政权之后,一如既往地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提倡劳动、身体力行地从事包括体力劳动在内的各项劳动。制定如下的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直至现在,也能够代表当代教育思想的主流和高峰。
         应当庆幸于国家确立的这样一个屹立于思想高峰的教育方针,让我们能在有广泛共识的高平台上探索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症结不存在于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存在于贯彻实施教育方针的具体实践。
         因此,在教育是否应当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上,不存争议;问题在于是真心实意不折不扣的结合还是形式主义有名无实的结合,在于结合的方式与路径的选择。
         三.新中国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道路上的探索和走过的弯路
         (一)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上至国家、下至学校,普遍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将劳动穿插于学校教育之中。各学校相当普遍配套地建有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我曾经就读的十分偏远的乡村小学,就有一块面积不小的“学农基地”:有菜地、果园、经济林、水田、鱼塘等;在校学习期间,时常穿插劳动课,甚至停课“支农”;课程内容也多与实际生产相关;当时学习负担十分轻松,没有今天沉重的高考压力,那时的孩子是健康的。
         这一模式下,孩子太小,很多时候,劳动不过走走过场。让小孩子参加劳动主要目的并不在完成太多劳动任务,而让学生了解劳动深入劳动的教育目的已经实现。当然,学生年龄太小,对书本上有关生产的知识似懂非懂不知所云;学校也不可能教给学生充分的劳动技能;在校期间过多劳动与书本课程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冲突。后来,随着高考恢复,随着知识教育、应试教育的扩张做大,这种模式渐趋衰微。学校“学农基地”慢慢被转包给周边农户、最终被周边农户侵蚀了。这样一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即使消失,不能否认其积极的因素和意义。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运动堪称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创举与伟大尝试,值得当今教育反思学习与借鉴。后人站的比前人要高,是因为后人站在前人探索与奋斗的基础上。知识青年在这场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锻炼成长的自觉性、与底层群众相联系打成一片服务人民的精神、胸怀祖国不惧困难艰苦奋斗的青春理想与豪情,是不能抹掉的;伟大领袖让青年学生学习工农、学习实践、经受锻炼的初衷,也是不应轻率否定的。而事实上,那些老知青经过上山下乡磨砺后,对国家对社会有了更广阔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经受摔打的更强韧性,返城工作后许多人在各自的领域成为领军人物,这一现象值得思考。
         上山下乡运动最终结束了。从教育的角度看:国家耗费如此巨大的组织力、政治资源、人力物力,举国动员,成本极高;青年学生毕业之际,稚气未脱,未及准备,就猝然被抛掷于人地生疏、山野荒村之地,做法上过于勉强和强人所难;农村本是生产力低下的地区,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青年学生在乡村难以造就合乎时代趋势的谋生与发展的本领;农村本是经济资源稀缺地方,知识青年的到来加剧了当地生存资源的紧张,农村缺乏接受知识青年的热情、积极性与内在必要性。因此,“上山下乡”更多的是一场领导人号召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而缺乏来自底层的自觉自发的支持力。
         上山下乡运动最终归于失败。
         (三)当今的高考教育模式。
         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之初,人民热烈欢呼和拥护;从那时到现在,高考声势日益浩大,短短几十年波及每一个家庭,成为中国社会举国关注的重大事件,即使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属罕见;如同强大磁场或强台风一样深刻强力地影响、左右、扭曲中国的教育领域和社会生态。研究中国的前途命运、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绕不开高考;探索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不能不关注高考。
         高考制度有来自社会底层的坚实的民意基础,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和巨大意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由来已久、影响深远,中国是一个家庭传统浓厚的国家,家长普遍具有让子弟通过考试出人头地的愿望;高考制度为全社会子弟、尤其是社会底层的优秀子弟,开辟和保留了一条奋斗通道,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秩序;通过高考竞争走向社会上层的一线希望,极大调动起全社会几乎每一个家庭对教育的热情,短时间内促进了国家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升;激烈高考竞争使中国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掌握得特别扎实。
         但是,世异时移,高考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迅速加剧,时至今日,已严重抵消了高考的正面价值与积极意义,甚至可能已经使高考弊过于利了;教育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高考的潜在弊端在今后将更严重地显现出来。不能不严重关注当前的高考制度:当前高考机制激发社会盲目狂热缺乏理智的功利追逐,不顾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高考陷入白热化过度竞争的不正常状态,损害学生身心、贻误孩子健康发展;为产生区分度,高考试题走向过分繁琐、艰深、古怪、晦涩,远远超出一般公民应当掌握的知识范围(在社会上随机找几十几百个公务员、老师、企业家等人士用高考题测试一下就可以证实),误导基础教育陷入题海不能自拔,打击学生学习热情,空耗学生时间精力,极大浪费教育资源;无谓加大教育成本,使教育成本不断攀升居高不下,人民负担沉重不堪;在当前高考机制下,正常教育生态被扭曲变形,与高考关系较远科目纷纷靠边,某文教大省某重点中学的口号直率真实而有代表性:“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要把学生的油榨出”,“为了提高升学率,一切非考科目全让路”,“抓高考要抓出血来”……
         高考之后的大学教育,也基本地承袭了“听课、上课、考试”模式,毕业之前的实习,时间短暂且常流于形式。学生大学毕业时已经成年;我们的孩子除了打扫教室外,基本地没有象样的值得一提的劳动实践的经历和能力。什么“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之类,已成虚设。中国教育当前的实际,基本地背离了国家教育方针,令教育方针有名无实。未经过劳动实践充分滋润、磨砺、洗礼、淬火的一代人,将会是懦弱、华而不实、不堪一击的。缺失劳动的教育,是培育人,还是贻误人?以后的冰冷事实会不断地残酷验证。
         以高考为核心的当前我国教育,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是建国以来做得最差的。
         四.我国教育的最大、最严重和最根本性错误,是脱离实践
         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长达十五六年过长学制、一天之中从早到晚的全日制上课及作业、白热化竞争的应试教育甚至挤占了课间挤占了晚上挤占了周末挤占了寒暑假,长期把学生圈闭在教室里课堂内,远离生活劳动实践的土壤。脱离了实践,我国教育中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都如浮萍无根、大打折扣或归为空谈:教育的脱离实践,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生产劳动技能和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实践体验的缺失,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掌握,使原本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育脆弱苍白、枯燥乏味和面目可憎、使知识教育无法深入,既妨碍了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成长,也培养不出深厚底蕴的理论学术型人才;因缺乏实践的情境,使至关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权利责任义务教育等流于空谈、了无实效。教育的脱离实践,导致我国学生的孱弱低能、知识的片面和脆弱、道德思想品德素质的低下。教育领域的种种主要问题,都能从“脱离实践”找到病根。
         我国宪法明确宣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物质第一实践第一、意识从属于物质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核心思想;但我国教育长期片面进行书本教育、知识教育、考试教育、分数教育,排斥实践、挤压实践、使青少年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基本脱离,我国教育实际上奉行着意识第一,背离了唯物主义、背离了宪法,走上了唯心主义歧途。
         新加坡、朝鲜、巴西、德国等实行半日上课的学制;英国“学生们一般三点半就可以回家了”……我国过分地实行漫长学制和全日制上学,把青少年长期和牢实地圈进课堂和书本,与实践绝缘。实事求是并不夸张而言,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是世界上极差极烂的。
         我国教育的最大、最根本、最严重问题,不在其它,在脱离实践;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前途,不在其它,在于与实践相结合。
         67320080922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056.   美国的先天软肋——  
    1057.   共产党最讲民主  
    1058.   哪需要打什么“贸易战”,跟它慢慢玩……  
    1059.   处变不惊,把握机遇,我国可以实现从粗放式低效劣质增长到精工式高效优质增长的转变  
    1060.   建议教育和高考改革——有困难,找群众……  
    1061.   畸形房地产和畸形外贸,根源在于不懂得向百姓实行货币福利  

            更多新帖————
    1.   转载“小嘉讲历史”之周恩来故事片段  
    2.   建党群服务中心,不如建民主生活微信工作群  
    3.   对比“支部建在连上”惊出一身冷汗  
    4.   对伪善和造作抿嘴一乐——就一个网上段子的述评  
    5.   “检举揭发”一词何以被污名化  
    6.   敢于、善于、高水平开展批评斗争  
            更多冷帖————
    1.   转载“小嘉讲历史”之周恩来故事片段  
    2.   建党群服务中心,不如建民主生活微信工作群  
    3.   对比“支部建在连上”惊出一身冷汗  
    4.   对伪善和造作抿嘴一乐——就一个网上段子的述评  
    5.   “检举揭发”一词何以被污名化  
    6.   敢于、善于、高水平开展批评斗争  
            其它更多帖————
    1.   “强国论坛”是国家社会生态的缩影,多样性丰富性是群落兴旺的标志  
    2.   改革应有上岸时  
    3.   赞“当面锣,对面鼓”的批评斗争精神  
    4.   以高考来测量人才和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如同以影长来测量身体素质  
    5.   对美国在双边贸易中的任性妄为,不屑于报复是对的  
    6.   低级、初级……高级,试论为人民服务的级别层次  
    7.   向百姓实行货币福利,才是践行和实现“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美好愿景的正途   
    8.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世界最优经济组织形式,其优势目前尚未充分发挥  
    9.   反对公有制问题上的退化弱化和绝对化庸俗化两种倾向  
    10.   从中美对局话说“实行货币福利”及其道路艰难  
    11.   中美可以是“夫妻”;中国陪美国玩贸易战,或不是最佳策略  
    12.   实行基层自主自治与“加强党的领导”